创新文化工作机制,提升"软实力"。 走进如今的301,你会看到一座座新建的楼宇,亚洲最大的单体式外科大楼、设施国内领先的肿瘤中心、功能多样的文体广场等等近几年新建的大楼几乎相当于重建了一所医院。"大楼可以建造,设备可以购买,大师可以请来,硬件建设上去了,软件建设一定要跟上。"院党委在医院建设如火如荼的时候,冷静思考,还是发现了医院在"软实力"上的差距,"一流现代化研究型医院必须拥有一流的医院文化"。
每天清晨,天还没亮,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求医者,就已经把301变成了一条高效率的流水线,一首快节奏的进行曲,一个似乎不知疲倦的永动机。看上去,这里的一切程序都被精心设计,一切过程都被定性量化,一切人员都已按部就班……总之,这里被打上工业化标签的一切,似乎与文化毫不沾边。其实,这里并不是只有单调的白色,并不是只有那些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医疗术语。
记者在医院2009年文化建设规划中发现,几乎每个月都有文化盛事:5月的歌咏比赛、6月的夏季运动会、7月的篮球竞技、8月的书法绘画摄影展、9月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专场演出,还有新增的"文化艺术名家讲堂"、"医院博士人文论坛"等,医院文化的色彩已经越来越鲜亮了。
每天接诊患者万余人次,每年外派学习访问700余人次,有1000余名进修医生,接待数以万计的各类来访人员……在茫茫人海的潮起潮落中,"我家大门常打开"的解放军总医院,其文化也就无可避免地贴有"开放"的标签,在交流、亲近也可能是摩擦、碰撞的过程中,吸纳别人、补充自身,促进医院文化勇立潮头。
开办于2000年的"人文论坛"就是这样一块开放的阵地,在近百期活动中,邓亚萍曾与301人共话体育,激励着军中白衣战士,当好东道主、服务北京奥运;李谷一在这里回忆过自己的艺术人生;余秋雨在这里畅谈过美学;李铎、刘大为更是亲自指导过书法绘画创作,先后有近百位政府官员、名家学者、企业家、社会活动家、音乐家和社会名流等来院演讲。从去年开始,出国交流人员讲见闻、谈感受也有了一个固定的场所。在这个主题为"我眼中的国际医院"的文化沙龙,出国人员对比国外先进医疗机构,为总医院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建设意见和建议。今年3月的"文化沙龙"举办之际正值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为了节省活动经费,130多人每餐只有一个盒饭,但热情依然高涨。
注重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加大群众的参与力度,一直是总医院文化如此兴盛红火的不二法门。这里不仅是名医汇聚之所,还是书画家、歌唱家、文学家成长的摇篮。女子军乐队、白玉兰合唱队等一支支活跃的群众文化队伍,更让这里生机盎然、活力无限。
每年都要举办的"红五月歌咏比赛",其实就是对医院核心价值每年一次的再认同和再实践。虽然每年的主题不同,但激发全院人员爱祖国、爱军队、爱医院、爱本职、爱病人,发扬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争创一流的拼搏精神、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爱院如家的主人翁精神的主旨始终如一。难怪应邀担任比赛评委的著名词作家阎肃每次来每次被感动,每次来每次都会一连说上几个"没想到"。因为歌声中那鼓荡不已的激情和力量,的确让人难以抗拒,瞬间融化。
"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不仅提升了总医院人的文化素质,更在愉悦性情的同时,凝聚了人心、强化了意识,让医护队伍拥有了强大的战斗力。"医院政委文德功如是说。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解放军总医院先后组派3批11支医疗队379名队员紧急奔赴灾区。因为有着长期的文化积淀,战斗间隙,丰富多彩的战地文化活动很快便开展起来。大家演唱战斗歌曲、撰写战地日记、编写战斗口号,极大地鼓舞了医疗队员和受灾群众的士气。2008年6月8日,由队员们自编自演的"情系灾区,携手同行"文艺演出,集歌舞、相声、双簧、诗朗诵等多个艺术门类于一体,其间昂扬的战斗精神极大地感染了灾区人民。那首铿锵有力的总医院院歌--《我们是救死扶伤排头兵》,更是成为汶川县水磨镇孩子们人人都会唱的歌。
"如果不是平时医院文化活动开展得好,锻炼出很多骨干,我们战时就不会获得如此强大的精神力量。"医疗队政委孔繁鑫如是说。
近年来,总医院的文化建设日见成效。影视宣传中心已成立两年,《解放军总医院报》不断改扩版,多功能文体广场投入使用,医院政工网加速发展……以文化人,有神无形,全在积累沉淀。一代代301人数十年的不辍耕耘,在不断提升文化品位的同时,早已将忠诚敬业、献身使命根植在意识深处;而一次次重大任务的考验,又在锤炼和升华着这种气质高洁的价值观,铸造了"人梯精神"、"红烛精神"、"南楼精神"等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