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科主任杨云生在消化医学领域取得了一番令人艳羡的成就--在消化内镜新技术与功能性胃肠病研究方面独树一帜。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科的常见病,患者常常因为胃液或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而引起烧心、吐酸水、食管糜烂和溃疡等食管炎病症,甚至引起咳嗽、哮喘、出血等喉或气管损伤,病人不得不长年服用药物。作为消化疾病专家,杨云生敏锐地捕捉到了研究内镜微创技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新方法,并带领课题组率先在国内实施这项新技术。功能性胃肠疾病是一组具有消化道症状,经常规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的消化系疾病,包括20余种疾病。这类疾病发病率高,危害大,约占消化专科门诊病人的50%,其中最常见的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发病率分别在10%以上。近10余年,杨云生选择了这类疾病作为研究对象,他带领课题组首先研究了军人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及危险因素等,取得了该方面系统的研究资料,开创了军事内科的新领域,对防治军人功能性胃肠病具有重要意义。作为2008备战奥运会医疗专家,他又对参加2008奥运会的国家队运动员和教练员进行功能性胃肠病的研究和防治,填补了运动医学领域的空白,为我国奥运医疗保健和研究作出了新的贡献。虽为内科医生,杨云生却清楚地看到微创医学的发展给消化疾病诊治带来的变革和前景。他说:借助微创医学可以使外科手术的创伤越来越小,可形容为趋向"内科化";而内科借助微创医学可以使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得到更好的诊治效果,使内科趋向"外科化",二者相互发展与渗透,正在形成新的交叉领域,成为许多疾病最佳的处理方式。譬如,消化科开展的治疗ERCP(逆行下胰胆管造影),内镜下胆总管结石取石技术已是公认的胆管结石首选治疗方法,替代了传统的外科开腹手术;这项技术开展以来,解放军总医院已有数千例患者仅通过经口内镜就取出了结石,创伤小、住院时间短、花费少,给病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一位70岁的男性老人因患胆总管巨大结石而多次发热和黄疸,经内镜和电子镜激光碎石治疗,击碎了胆管里约3厘米大小的巨大结石,逐块取出,避免了开腹手术之苦,5天后患者顺利出院。目前这项技术世界上仅有少数医院可以开展。
我国是股骨头坏死的高发区,由于发病原因不能确定,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同时由于在临床上缺乏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造成了国内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医疗市场的混乱,因各种目的而成立的股骨头坏死治疗中心枚不胜数,浮夸广告满天飞,一方面造成了大量医疗资源的浪费,更严重的是许多患者由于未得到早期有效的正规治疗,贻误了早期治疗的有利时机,使病情不可避免地发展为晚期股骨头坏死而不得不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身为骨科大夫的骨科主任王岩见到了太多患者被"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击倒的残酷场面:因股骨头严重萎缩、塌陷,患者的身体佝偻变形,疼痛与瘫痪就像永不退潮的海水浸蚀着孱弱的躯体,令他们战栗恐惧,永无宁日!历经20多年多学科的合作研究,辛勤耕耘的王岩和他的团队首次在国内外针对股骨头的发病机理、自然病程、预防、诊断分期评价到分期治疗进行了系统研究,创新了多项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手术技术:
--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微创化髋关节镜下滑膜切除减压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新方法;
--在国内外率先开展显微外科技术重建股骨头坏死的血液循环治疗中期股骨头坏死;
--国内外首创记忆金属网球植入治疗中晚期塌陷的股骨头,使大批致残患者恢复髋关节功能,重返工作岗位;
--对晚期股骨头坏死病人采用自行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国人骨骼特征的新型国产人工髋关节系统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完成世界上首例四个大关节-双髋和双膝关节同时置换手术,帮助一名强直性脊柱炎双髋双膝完全强直卧床8年的患者恢复站立行走;
……
该系列研究及创新手术,如今已在国内外2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治疗股骨头坏死患者1万余例,获得明显高于传统治疗方法的满意疗效。同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6部,获多项国家专利及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年轻的王岩已经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301的历史上书写了一段传奇。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