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说当代青年有三大特征——“买书不读,买游戏不打,买黑胶不听”。虽然知道把这本书这张碟买回家来使用的机会约等于零,但这株毒草一天不拔,灵魂就一天不得安宁。
虽然说没有人规定买了的东西就必须得用,但是我相信这种“囤积癖”一定也让很多小朋友们遭受到了困扰,不管是心灵还是……钱包!
最近也从网上看到了很多分析,有人说是“没时间”和“静不下心”,也有人说是占有欲扮演着罪魁祸首的角色,还有人说是因为购物让人感受到多巴胺的愉悦。
我觉得:好像都有一些道理!
那我……就再补充一点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体验:我是一个上进的人,我还有很多书没有读过!我是音乐发烧友,先买张黑胶!我是魔兽粉,我必须看电影、买周边!我爱《辐射》,我爱《使命召唤》,每一部我都要买了存在我的硬盘里!
有时我们买东西已经不是为了使用欣赏,而是提醒自己我应该是个怎样的人。购物行为本身是一种流行且有效的自我表达方式,它正在帮助我们构建自己的身份。这就是一个确立自我同一性的过程。
呃,不好意思……我不自觉地用了一个心理学名词“自我同一性”。既然说了,那就先来解释一下“自我同一性”吧!
“自我同一性”本意是证明身份,指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决定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独具“统一风格”的自我。
举个栗子:
人们可能经常对自己的未来感到不确定,或者对自我感到迷茫,不知该何去何从,也经常会发问:“我是什么样的人?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才是我想要的?我在追求什么?”
这些曾经或正在抑或即将困扰每一个人的问题,涉及到一个重要概念,就是自我同一性,如果用更通俗一点语言形容,就是“那种熟悉自己的感觉”、或是“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生活的感觉”、或者是“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自信”,在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ErikHErikson,1902.06.15—1994.05.12)看来,人的发展按照阶段来进行,每个阶段都要完成一定的任务,处理危机,埃里克森把个体一生人格发展分为了8个阶段,而在他看来,最重要的阶段当属12-20岁期间的“同一性VS角色混乱”,此阶段需要解决的危机感就是同一性混乱或角色混乱,若我们在此阶段成功解决危机的话,就会体验一种“明确自我意识,自我内外一致”的感觉,如果不能成功,会体验到“自我的社会角色不确定感”。
埃里克森大爷还说过:每一发展阶段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所以,“买书、买游戏、买黑胶”所提供的“贴标签”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我们为什么买了又“不读、不玩、不听”呢?其实,当你体验到“角色混乱”的危机感的时候,贴标签是一个快速有效的解决方案:买完东西,我又是那个爱读书(或者爱音乐、爱电影balabalabala)的人了,至于读不读呢?反正心里已经舒坦了,有时间再说吧!毕竟读书也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嘛!
所以啊,“买书不读,买游戏不打,买黑胶不听”非但不是病,而是一种非常合理的行为!买得起的,你开心就好。买不起的,那你就去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