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祺舜
心理学烟酒僧,坚持客观中立的批判性思维,投身科普的革命之路。

走出家暴,你需要的不仅仅是一部法律

  健康的人不会折磨他人,往往是那些曾受折磨的人转而成为折磨他人者。

Thehealthymandoesnottortureothers.Generallyitisthetorturedwhoturnintotorturers.

  ——荣格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简称《反家暴法》)在今年3月1日起施行。本以为这部法律的震慑作用能让施暴者收手,但是最近这一个月以来,数起骇人听闻的家暴案件陆续发生,震惊社会。

  4月6日,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中心汉语新闻部办公室副主任红梅疑遭家暴后身亡。红梅的姐姐咏梅称,多年来,红梅一直饱受家暴,在其死亡的前一天晚上,红梅的儿子曾亲眼目睹与同事吃完饭回家的母亲被父亲拖到车上殴打长达五十分钟。

  4月19日上午,浙江台州一名女子李云(化名)发网帖称,结婚8年以来长期遭到丈夫家暴虐待,去年4月丈夫将自己的鼻子割掉。李云称,自己与丈夫结婚8年,长期受到丈夫虐待,“为了孩子一直默默忍受,没想到他越来越过分,竟然割掉了我的鼻子。”

  《反家暴法》对于“家庭暴力”的定义是: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不止拳打脚踢会对人造成伤害,情感虐待或心理虐待也占很大一部分。长期的情感虐待会让受害者的精神彻底崩溃,可能患上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精神分裂等,甚至会导致受害者自杀。

  除了情感虐待,性虐待和经济虐待也属于家庭暴力。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如果对方总是指责,拒绝,还不允许你有自己的朋友和社交圈,那你可能正在经历家庭暴力。

  关于家庭暴力的数据

  -在庇护所的孩子70%都是因为被父亲家庭暴力(Bowkeretal.,1998)

  -79%的女性离开有暴力行为的伴侣是因为孩子的生命受到威胁——HumphreysandThiara(2002)

  -离开施害者的女性76%得了PTSD(Humphreys&Thiara,2002)

  -2000年1月统计,英国和威尔士有42%的女性和4%的男性被有家庭暴力行为的伴侣杀害(Humphreys&Thiara,2002)

  -50%-60%有心理疾病的女性是因为家庭暴力,20%是正在经历家庭暴力(DepartmentofHealth,2003;Bowstead,Janet,2000;ReSisters,2002)

  攻击行为往往来自于父母

  社会心理学中有个说法,认为人的攻击行为的产生,一般受到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一是“模仿”,二是“强化”。具有攻击行为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是从父母或者周围人的身上学到了这种解决心理挫败感的最粗暴简单的方法,比如当他不听话时,父母就暴打一顿,把他修理得老老实实的。他不知道除了殴打和谩骂之外还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沟通,于是在他心里形成了:武力可以解决问题,而且行之有效。当他也开始用暴力和攻击行为来解决问题时,如果他没有受到及时严厉惩罚或他所攻击的对象也向他服软了,他的错误心理就会不断受到强化,以后受到挑战和挫折时,便会习惯性拳拳相向。

  社会文化对个体认知、应对和个性的影响

  女性遭受家暴的根源也与我国数千年来“男尊女卑”的男权主义思想有关。在社会演变中男性和女性被赋予不同角色。

  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多占主导,被冠以男性的优越感,更推崇竞争、自主和攻击性,被要求有决定权,要争做强者,否则就是懦弱和无能,会被人瞧不起,有人甚至将对妻子的掌控和家暴行为作为炫耀自尊和能力的方式之一。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多为从属位置,被要求顺从、宽容、凡事以丈夫和家庭为重,强势的女性会被视为另类。另外,很多女性受家丑不可外扬、为了孩子要忍受一切等观念的影响,这些可能是家暴产生和长期存在的心理机制之一。

  施暴者的心理理论模式

  施暴者常以自我为中心,有强烈的嫉妒心、控制欲和占有欲,冲动、易怒、酗酒、多疑、焦虑和不自信等,往往呈低自尊和自我控制较弱的心理模式。

  受害人胆小、懦弱、自卑、依赖性强、缺乏主见,有焦虑和忧郁气质和强烈的不安全感等,在经济上非独立,受教育程度较低。

  家庭中一方希望支配和影响另一方,造成家庭内部权利和决定模式失衡,是家暴的成因之一。结合舒格曼的学说——男性对控制权的渴求可能是施暴的一种标记,丈夫想通过掌控妻子,达到内心的满足和优越感,与此同时,因控制会破坏家庭亲密关系,引发夫妻间的矛盾,丈夫试图采用更进一步的强制措施处理这种冲突,从而引发家暴行为。

  若经过多次的家暴行为,受害人不敢反抗或反抗失败,施暴者会从中获益,今后有可能在面对类似问题时固化这种行为。

  家暴背后的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中有个“心理防御机制”学说,说当人在工作中有巨大压力时,碍于社会地位等原因,他会压抑这种不如意,然后把这种挫折感转移到他认为可以的时间、场合和对象身上发泄出来。这种幼稚的让心理得到快感的办法,偶尔用用无伤大雅,而且十分有效;但要是变成习惯,其实就是回避面对真正的问题,极容易形成一种神经症。这也就是为什么家庭暴力也会发生在一些社会名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身上,其实它是一种全球性的问题,背后隐藏着很多心理根源。

  施暴者每次都会经过5个心理期

  使用家庭暴力的人,在家庭以外并不一定是个暴力的人,但他(她)一定有需要从社会往家庭中悄悄转移的压力,比如混得不得志,或者得在许多场合压抑自己。习惯用家庭暴力来解决问题的人,看似自负,其实内心相当自卑,没有安全感,不允许别人挑战和质疑自己,哪怕言语或者眼神都不可以。家庭暴力是有循环模式的,施暴者每次都会经过5个心理期:形成期、顽抗期、懊悔期、追究与承诺期、蜜月期。直至下一次暴力行为的出现。家庭中的受害者,无论采取反抗还是沉默的姿态,都是对施暴者行为的一种强化,最好的办法是用温柔但极具力量感的语气安抚对方。平时多与对方探讨其性格和暴力行为的成因,了解和缓解其内心真正的压力和不安全感。家庭暴力中长大的孩子,很有可能在他(她)今后的家庭中重演这种暴力和冷暴力。

  有相当一部分人会被反复家暴

  曾经有心理咨询师在辅导受家庭暴力的妇女时,给她专门建一个房子,住在那里,和她的丈夫隔开,但发现40%的会回去,回去干吗?再被挨打,一直重复!

  当心理咨询师去了解她们是什么心态时,发现施暴的过程是有一个循环的,在打人后,施暴者会开始愤怒、不安。

  接下来就会进入到“我对不起你,原谅我吧”的乞求环节,所以很多女性在那一刻,她认为“我感觉他爱我,并不是故意打我”,自己被(施暴者)需要,所以她愿意付出这个代价,换得那一刻“被需要”的感觉。

  她(他)为什么难以离开?

  如果真是这么简单就好了,对于家庭暴力受害者来说“离开”是非常复杂的。她们非常害怕,当她们受到最爱的人暴力对待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离开,而是想“他不是有意的”,“他也许是迫不得已”,“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正是这种心理让他们很难选择离开。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经济,很多家庭暴力伴随着经济虐待,大部分受害者不被允许工作,或者上缴全部收入。这样就没有经济基础,要依靠施害者才能生活,自然没有能力选择离开。也有可能是因为情感虐待导致她们对自我的定位很低,因为情感虐待包括羞辱和指责,受害者感觉自己愚蠢,无药可救,让她们感觉即使向别人求助也没人会帮助她们,慢慢地受害者就会陷入绝望,停止尝试求助,也没有离开的渴望了。

  遇到家庭暴力该怎么办?

  首先,受害者应该认识到自己正在经历家庭暴力。一些受害者可能很难接受这个事实,别人可以为受害者提供帮助,但前提是受害者要有求助的意识,她们才能决定自己该走还是该留。

  第二,当他们意识到自己不懒,不蠢,是个正常人后,就会考虑到底是留在施害者身边还是离开。他们要做的是弄明白伴侣有暴力行为是为了达成目标还是对方不知道这是错的。如果你经历了暴力行为,你问伴侣为什么要打你的时候,你的伴侣没有继续对你家庭暴力,那你可以尝试选择留在他身边,选择一个相对安全的时间讨论下他的行为,弄明白他的行为是不是蓄意的,表达他的行为对你造成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身心受到巨大伤害。如果他对自己的行为很后悔难过,让他知道可以寻求帮助,但是他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选择改变就不能出尔反尔。你无法替他作出决定,也不能控制他作出决定,你要明白就算你强迫他他改变,也只会持续很短的一段时间,最后他还会出现攻击行为,让一切回到原点。如果你的伴侣也有改变的想法,那你们双方可以一起成长,但是如果对方并不想改变,那你就要做好离开的准备。

  第三,不要为了孩子勉强自己忍受家庭暴力。在家庭暴力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很多问题,他们会学习到母亲的退缩和父亲的愤怒,男孩长大后很可能走上父母的老路出现暴力行为,女孩则可能变得自卑敏感。对孩子最好的做法就是对你最好的做法,离开施害者孩子也可以健康成长,只要给予他们需要的关注和爱。

  第四,不论如何都要坚持写日记。如果你仍没有决定好要不要离开,或者你已决定要留在对方身边,我希望你能找一些专业的帮助。你也可以坚持写日记,即使你只是大致记录发生了什么事,日记仍然可以帮助你保持清醒。建议你不要让施害者知道你在写日记,把日记收在安全的地方。如果你已经离开了但是仍被他纠缠,也要写日记,记录每次让你不舒服的见面,交流,电话,信息。你不需要采取什么行动,但是当你想采取行动的时候你至少有证据。

  最后,开心点,别难过。生活总是美好的,你只是做出了让自己快乐的选择。做出决定很难,自我成长也很难,但是付出的努力都会有回报的。记住,你可以寻求帮助,你只需要找到可以帮你的人。不要忘记你是个坚强的人,不要担心太多,尽量想好的方面。如果你找到专业人士帮助你,可以谈谈你感受到的恐惧愤怒混乱和那些可怕的回忆。如果你不停的想起痛苦的经历,一定要找专业人士帮助,你正在经历强迫性思维。你也需要训练自己多想些积极的事,做些积极的事。

  家庭暴力的信号

  -指责&羞辱

  -大喊大叫&咒骂

  -不止辱骂你,还有你的家庭,朋友

  -说谎

  -嫉妒,愠怒

  -情感勒索

  -经济控制

  -用孩子来威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