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南繁智变:从会育种到“慧”育种

来源:央视网 | 2025年03月15日 20:20:54
央视网 | 2025年03月15日 20:20:54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我国70%的农作物新品种都经过这里培育走出。记者在这里采访时发现,很多非农专业的跨学科年轻人正在给种业创新带来不一样的活力。来看3月15日的《活力中国调研行》。

  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夜深人静的时候,一处缓慢移动的光点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这块试验田里正在培育84个品种的玉米样本,以前采集试验数据,需要科研团队到田里一株一株测量。用上新装备批量化采集后,繁育一个新品种的周期就可以从10年缩短到4年。

  如今,带着几箱子新装备去更多试验田转一转也成为科研团队的日常。

  不仅装备提档升级,一些新学科、新技术也正为育种提速。

  这是一个坐在办公室里用计算机参与育种的团队,他们花了一年多时间给AI喂入海量玉米病虫害数据,并不断训练校正,最终得到了一个可以自主学习并通晓玉米各类病虫害的AI模型。现在这个模型被部署到AR眼镜中,成为专家育种的利器。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里,记者看到,机器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应用,不少代表着前沿技术的词汇出现在育种团队和项目的名字中。

  这些年龄在25岁到28岁的青年人才,操作数据、研究装备,给育种专家打配合,提供服务,已经成为种业创新团队的主力。

  如今,随着“南繁硅谷”建设,一批科研平台和创新主体正加速集聚。已有24家科研院校入驻南繁科技城,先后设立8个院士工作站和2个院士创新中心,引进高层次人才1300多人。农业新质生产力让南繁澎湃着种业创新活力。

编辑:宿党辉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返回顶部
望海热线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活力中国调研行】南繁智变:从会育种到“慧”育种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原色

天蓝

黑色

藏青

智能导盲

区域指引

返回
声音

×

简体

繁体

拼音

蓝底黄字

黄底黑字

黑底黄字

原始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