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民俗篇]舞龙舞狮运动在我国的发展及其演变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9日 16:37 来源:中邮网

    2、中国舞狮的起源

    中国舞狮起源于何时,通过查阅和分析历史资料,有以下几种说法较有道理。

    第一种说法:舞狮起源于三国时期,盛行于南北朝,北魏杨炫之在《洛阳伽蓝记》中便记有:“六牙白象负释迦在虚空中&S943;&S943;4月4日此象常出,群邪狮子导引其前”。从这里可以知道,狮子不仅护法驱邪,而且还为佛开路引行。所以在佛寺大兴,庙会频频举行的南北朝时期,舞狮应运而生,十分活跃,自非偶然。

    第二种说法:根据史籍最早的记载,真正的“舞”狮记述是:《通典》第146条记载“后魏道武帝天兴六年(公元403年)诏太乐总章鼓吹增修百戏,造五兵角抵、麒麟、凤凰、长蛇、白象、百武(虎)后诸畏兽、鱼龙、邪邪……已备百戏”。《梁书》在兴修百戏的记载中也提到辟邪使,而从晋代出土文物青釉狮形瓷水注称之为“辟邪”的形象来看,邪辟就是狮子,说明不论是后魏还是梁代,舞狮子已正式列人百戏表演的行列。

    第三种说法:在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唐代,外事交往频繁,西域康居等国,送来的狮子不在少数,也促使齐装舞狮得到更广泛的发展。不过在当时并不称为舞狮,而是称其为“太平乐”,这在《旧唐书·音乐志》以及《新唐书·礼乐志》上都有类似以下的记载:“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方色,每一狮子有12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列狮子郎’,舞太平乐曲”。据此不难想象出唐代宫廷舞狮的盛大场面。“五方狮子”又叫“五帝狮子”,它们披着青、赤、黄、百、黑5种色彩的狮被(又叫狮子皮)每个狮子都有一丈多高,分东、南、西、北、中五方站立。由12个穿着五彩画衣,扎着红抹额头饰的狮子郎手持红拂子追引雄狮,狮子前俯后仰,活跃异常,在鼓乐喧天的龟兹乐伴奏下,140人的大型合唱队,高歌太平乐。这种宫廷齐装狮子的表演,人众狮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按其描述的形式可知这种太平乐和现代的舞狮已极为相似了。另外,有关中国舞狮起源的说法仍有很多种,但大部分均为民间传说。

    综上所述,我们大概可以推知,中国舞狮的起源约在汉末和魏晋之间或更早。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项古代民间艺术早在南北朝时就已存在,而且舞狮到唐代后更加盛行,无论在宫廷、军营还是在民间,舞狮均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在当时有许多的诗词歌赋都曾描述过,如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中所描绘:“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看来,当时舞的狮子已相当考究了,而现代的舞狮就是以唐朝的模式为雏形的。可见,中国舞狮起源于汉而形成于唐。自此以后。狮子舞盛行于中国民间,遍及南北各省。

8/10页 |<< 1 2 3 4 5 6 7 8 9 10 >>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