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9日 16:37 来源:中邮网
4、舞龙运动在唐宋的发展
唐代是中国史册上辉煌的一页。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生活、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都给民俗体育领域中的舞龙运动以发展的契机。这种情况被诗人描绘得十分生动。李约的《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处于旱情严重侵扰的农民们在“水庙”前舞龙求雨的情形,诗中对于旱情的描写虽然仅寥寥几笔,却很传神:而“箫管迎龙”几个字,透露出此时的舞龙求雨,已经和从汉到隋的“百戏鱼龙”很不一样,是一种具有独立表演性质的龙舞。当然,龙和雨似乎天生就是紧密相连的,求雨时作龙、制龙、玩龙,是很古老的传统风俗,只不过唐代时农业获得大发展,舞龙求雨的风俗也获得了新的生机。这种情况渗透到唐代宫廷重大祭祀性活动中,每遇旱情,朝野都会采用舞龙的方式祈祷上苍,降临甘霖。最盛大的莫过于朝廷主持的“烛龙斋祭”。张九龄曾经作《奉和圣制烛龙斋祭》诗,仅从题目上看,就已经点到了“烛龙”,大概与今天民间表演中的“火龙”相似。张九龄描写说祭祀时有“群灵鼓舞”之举,场面甚为动人和盛大。
应该说, “水庙”前的独立性质的祭祀舞龙以及宫廷主持的“烛龙斋祭”,说明了舞龙在唐代已经独立成型。甚至我们可以猜想,也许从唐代开始,舞龙就具备了传衍至今的大体形态。唐代舞龙运动发展水平应该相对较高,因为唐代舞龙已经有了不少自身的变种, “烛龙”大概仅是基本舞龙形态的变化之一而已。只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和舞龙表演转瞬即逝,在没有今天高科技记录手段之前多被历史所湮灭的缘故,唐代舞龙无法向今人证实它们的灿烂与辉煌。
宋代是深刻影响后来整个中国民间体育艺术的个朝代。但是作为舞龙运动来说,在宋代民俗艺术中虽有发展而主要特征则是继承。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对正月舞龙表演的盛况作了准确描述。词曰: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首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出了名的。从宋代舞蹈史来看,它也弥足珍贵。虽然这首词没有具体描述宋代鱼龙之舞是怎样舞,舞中有没有神妙的动作变化,但是它确认了宋代鱼龙之舞的存在。凤箫鼓吹,连绵不绝!月色之下,鱼龙舞长夜。新年第一夕的盛况,人们尽情尽兴的情态,美丽的元夕月色,都在词家的笔下跃然而出。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一夜鱼龙舞”这5个字,因为,“一夜”点明了表演者和观赏者们尽兴之极,欲罢还休。另外,从汉代起“鱼龙曼延”就在百戏中仅仅作为一个小小的演出片断出现,但是这里的鱼龙之舞却多少有些唱“主角” 的味道。
除去鱼龙之舞外,宋代也有龙舟类的表演。我国很早就有了端午节“龙舟竞渡” 的习俗。宋代时,已经有了明确的正月里舞“旱龙船” 的记载。这虽然不是舞龙,但也说明“龙”的形象在宋代民间表演艺术中已经存在。一般地说,宋代是中国民间艺术获得大转折的时代,由于商业的繁荣、都市文化的兴起,勾栏瓦舍里民间艺术讲唱游说,歌舞艺人吞刀吐火、旌旗翻扑、鬼脸变幻,呈现出一派新气象。乡村田野间,宋代民间舞龙队也风风火火,走街串寨,将普通人的娱乐到处传送。宋代舞龙就是在此大环境中发展的。目前虽然还没有更加详尽的材料说明那时舞龙表演的细节,但是从今天中国民间体育多数可在宋代找到源头的基本格局看,大体可以推测宋代民间舞龙运动也应该发展到了相当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