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9日 16:37 来源:中邮网
龙和舞狮运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且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为了弘扬和宣传舞龙、舞狮运动,国家邮政局将于2007年4月13日与印度尼西亚邮政部门联合发行《舞龙舞狮》邮票一套2枚。
一、舞龙运动
作为龙的传人的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崇敬以龙为图腾,龙文化成为华夏民族体育文化的一大特色。象征华夏民族精神的舞龙,气势恢弘磅礴,雄浑豪壮,广泛流传于祖国的大江南北。世界各地,只要有华人聚居的地方,龙腾虎跃的舞龙就成为凝聚龙的传人的一股巨大力量。
1、舞龙运动的起源
舞龙又叫“龙舞”、“玩龙”、“龙灯”、“龙灯会”、“耍龙”、“玩龙灯”、“盘龙灯”、“闹龙灯”等。关于“舞龙”的起源,至今仍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以目前所有的资料看,龙的起源远远早于龙舞的出现,也就是说,尽管人们认为人类的求雨仪式是最古老的祭祀仪式之一,而龙的形象一直和求雨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无论如何,舞龙运动的发展只是龙之历程的一个后发现象,一个带有延伸意义的现象。比舞龙更早的是“假面”、“假形”之祭祀舞蹈。我国西北的新疆库鲁克山崖画中也有一幅双人舞图,其中一人头饰羽状饰物,单腿独立,一腿后举,如鸟之欲飞;另外一人双臂平展,正在迈步向前,头上没有饰物,却在双腿垂有尾饰,姿态很是灵动。古老的广西花山崖画中已经有明确的假形之舞人。他们动作整齐一致,头戴鸟羽之类的饰物,舞蹈史学认定它是包容着渔猎生活之审美观念的祭祀之舞。在祭祀舞蹈中模仿鸟兽,似乎是古老的中华乐舞中的常见现象。这些例子说明,我国有着非常古老的“假形”舞蹈传统。在我国古代崖画中几乎没有舞龙形象出现,但“假形”之舞为舞龙的起源做了充分准备。
龙,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表征,参与到艺术性的表演活动中,被记载于充满神秘色彩的神话里。神话传说中的龙形尽管已经非常活灵活现,但是还缺乏出土形象的支持。目前已知的夏代与龙有关的纹像,均出自今河南省西部偃师二里头文化中的早期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纹饰,其中许多图像还不具备今天的龙之形态,保留着蛇、鱼等动物的形状。
龙与雨似乎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止,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在商代,已经有了关于作“土龙”求雨的明确记载。甲骨文卜辞中有“龙”字。相关的《甲骨文合编》记载:“其作龙于凡田,又雨。”《殷契佚存》载:“十人又五口口龙口田,又雨。”
关于以上两则记载,人们的看法不同。有人认为这仅仅是一种“土龙”。然而一些体育史学家们认为这是商代先民作“土龙” 求雨的风俗, “龙”字和“作”字连在一起的记载,被认为有可能是最早的舞龙记录之一。因为“把15个人与龙连在一起,就使人想到那一长排人,将龙形舞起来的形象。学者王克芳认为:商代‘求雨时跳的主要是龙舞’。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两种看法的区别在于对“作”字的理解。前者将这个“作”字理解为结果而认为它是呈静态物的制作,而有的史学家结合着古代祭祀仪式多以强烈的动态形象呈现而认为,有可能是“执物舞成龙的情形,他们身手(或借器物和工具)相续,跃上伏下流动回环,也许正在创造着最早的集体‘舞龙’。”
从出土形象和文字资料两个方面看,目前我们都还没有见到商代“舞龙” 的确凿证据,但是,商代却流行雕刻有龙形的玉器。据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玉部》考证,是“珑,祷旱玉也,为龙纹;从玉,龙声。”由此可知,商人观念里这种被称作“珑”的玉器已经被当作天旱求雨之礼器。商代青铜器皿上多种动物的奇特组合形象,昭示了龙纹作为青铜器纹饰中各种动物之化合物的综合特性。商代青铜器之龙纹千姿百态,形象怪异,奇妙难测,成为那一时期纹饰形象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结合这一点来看,从商代其他祭祀舞蹈高度活跃发展的事实中我们或许愿意推测,商代,也许是中国舞龙运动最早的酝酿期,而商代充满动感的求雨祭祀就是舞龙运动出现的最佳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