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日历

【12月19日】哥本哈根没有“句号” 只会留下一个“逗号”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对中新社记者表示,之前就有不少预测,认为《哥本哈根协议》只能是一个政治协议,不会是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现在看来的确如此。事实上,各国达成的共识是,同意在未来一段时间就应对气候变化达成有约束力的协议,等于把取得实质性成果的时间向后推迟了。
【气候大会大事记】 【各方难掩失望情绪】 【气温上升2℃ 我们的地球将会怎样】

【12月18日】气候大会天天谈:第十二天 并非终点

  为期12天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8日迎来最后的关键时刻,超过110位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出席领导人会议,寻求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由于在此前的会谈中各方仍有分歧,因此直到领导人会议开始,各方谈判代表仍在为协议文本进行着艰难磋商。

【气候大会上演“三变”拍案惊奇】 【加快文件案文磋商工作最紧迫 最关键】 【温家宝会见联合国秘书长】

【12月17日】气候大会天天谈:第十一天 “缆车已经重新启动”

  有着“马拉松”式会议之称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17日进入关键的“沸点”时刻。能否让全球约120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的首脑在18日大会闭幕当天签署一份最终协议,将取决于今天的谈判。时间所剩无几,但问题还有很多。

【气候峰会进入最后阶段 仍有4大关键问题需解决】 【环保人士:加拿大政策“拖后腿”】 【气候峰会陷入严重危局】

【12月16日】气候大会天天谈:第十天 突生变数

鉴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一阶段会谈进展缓慢,各方普遍对15日开始的第二阶段高级别会谈寄予厚望。然而16日的大会却突生变数,主席国丹麦违反程序自作主张试图将一份私下拟订的协议草案强加给大会讨论,引发激烈交锋。

【中国愿将援助让给他国先用】 【非洲“完全被边缘化” 不满谈判进程】 【大会主席警告说谈判有可能失败】

【12月15日】气候大会天天谈:第九天 十字路口

   由于电脑注册系统故障等原因,成百上千的各方代表、媒体记者和环保人士15日被迫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会场所在地贝拉会展中心门口排起长龙,等待通过安检入场。与入口处缓慢前行的人们相比,已经置身会场内的人们却仿佛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大会进展迟缓,各方争执加剧,通往最终协议的道路,究竟何在?

【气候变化最大受害者——非洲】 【发达国家“耍太极”激怒非洲代表】 【气候大会达成共识迫在眉睫 抗议持续升温】

【12月14日】气候大会天天谈:第八天迷雾重重

  经过一天短暂的休会调整之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4日进入新一阶段的谈判。尽管大会此前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这些进展显然很脆弱。基于对发达国家的强烈不满,一些发展中国家在14日发表了措辞强硬的讲话,大会前进的方向陷入了重重迷雾之中。

【欧盟减排力度:一年不如一年】 【“南北”激辩 中国坚持立场】 【富国能否带头深度减排是气候大会成败关键】

【12月13日】中方驳气候变化领域中美共治 批美代表"缺乏常识"

  针对气候变化领域所谓“中美共治”的提法,何亚非指出,气候变化需要各国携手应对。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两国分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件一和非附件一国家,责任和义务有本质区别。

【中国代表团:谈判取得阶段性进展】 【发达国家无诚意】 【与会人数无奈“瘦身” 】

【12月12日】气候大会天天谈:第六天进展艰难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2日迎来了第六天,预定12天的会期已达半程。尽管会议至今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围绕关键问题的争论和谈判仍在继续,仍在升温。哪怕是点滴进展,都步履维艰。  

【官方草案露端倪 措辞含糊引争议】 【双轨制确认】 【欧盟将提供72亿欧元气候援助】

【12月11日】气候大会天天谈:美国“很忙”

  被全球共同视为气候变化谈判关键角色的美国,其代表在哥本哈根自然很忙。美国代表忙着在各个会场解释他们那套不通情理的逻辑、忙着向各路媒体发表一些总能遭到广泛抨击的言论,以至于忙到没空参加专为谈判关键方组织的新闻发布会。

【各方“正在进入谈判状态”】 【索罗斯建议动用发达国家特别提款权】 【丹麦草案惹众怒 中国仗义执言】

【12月10日】气候大会天天谈:针锋相对第四天

   曾经表示要将温室气体纳入管理体系而受到欢迎的美国环境保护署官员,9日来到哥本哈根后却立刻转移话题,不谈美国该如何实际行动,却说关键问题在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这立刻受到了多方针锋相对的回击,哥本哈根大会上的交锋愈发激烈起来。

【"偏心草案"激怒发展中国家】 【“丹麦草案”为讨论用非正式文件】 【新研究:欧盟减排40%“没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