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雅俗共赏“讲故事”的文物走近大众
文物不言,自有千秋。
因为高度的专业性,有人形容国内外大多数文物展是“高冷女神“——看上去很美,但似乎距离又很远。
“博物馆靠器物说话”,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东方部原主任朱扬明表示,一个好的展览,就是要“通过文物把历史故事和问题说清楚”。
这次丝路展,从某种意义而言,就是用文物来讲一个四川与丝路的精彩故事,为公众打开一幅丝路文化的绚丽画卷。成都博物馆馆长李明斌说,从最初开始,就不希望把丝路展办成一个纯学术展。它既要在高端专业小圈子里沸腾,也要对味普通大众的喜好。
定位明晰:宏观层面,展览要论证、明晰四川与丝路关系;微观层面,要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
推动丝路展成为全社会文化盛宴,省市文化部门上下求索,精心组织各自的“引爆点”。
展品必须要精。展出文物全部能“开口说话”,诸如敦煌藏经洞、九色鹿等精品,国人耳熟能详。丝路沿线的展品则几乎全是真品真身:如小学课本里的越王勾践剑、故宫博物院的馆藏珍宝鎏金铜斛等。它们都是国宝,既有价值“看头”,又有传奇故事流传。
高端必须要专。展览期间,共举办22场“丝路之魂”系列学术讲座,涉及丝路的历史地理、绘画艺术、文化人物等。其中请来观众熟悉的名人,如“敦煌女儿”樊锦诗、知名敦煌学专家项楚等。这些集中优势资源的高水平讲座,最大化向观众释放此次展览的学术影响力——现场参与累计7700人次,讲座预约名额放出后都在瞬间被一抢而空。
成都博物馆宣传营销部主任肖飞舸说,丝路展的意义不仅在于藏品展示和学术研究,更在于能利用其资源为大众服务。
除常规官微预约门票、免费享用语音讲解、专家现场定时讲解等措施外,组织方还打出“组合拳”,策划设计了一批高水准的文化配套服务,使得大展参与性十足。
博物馆推出“梦回唐朝——敦煌唐朝服饰亲子互动体验活动”等46场专场社教活动,生动展示敦煌之美,激发参与兴趣。今春成都一些中小学的“开学第一课”,也以观展的方式进行。
李明泉认为,丝路展无论是四川与丝路的展览主题,还是用文物来论证丝路辉煌的展陈方式,都是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实践,它不是低端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而是创造了一种新的博物馆生活方式。
不少观众用“感动”“震撼”这样的词来表述自己的感受。成都市民孙萍专门在观展之余去听了七八场讲座,“它们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文化遗产敦煌,以及古老丝绸之路的一扇窗。感觉比上大学还有收获。”
凝智聚力厘清四川在“一带一路”的地位
4月8日,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这个云集国内外90多名历史、考古、艺术、文博等领域专家的盛会,成为丝路展压轴之作。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达成《成都共识》,从学术上厘清了天府之国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四川是中华丝绸文明起源地之一。四川作为丝绸之路交汇点、枢纽地,具有独特功能和重要价值。巴蜀文化在与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交融方面作出了独特贡献。
中国史学会原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历史学家张海鹏认为,北方丝绸之路上的丝绸主要来自四川,“仅此一点,四川在丝路上的战略地位就无可怀疑。”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表示,四川在丝路上的地位“以前研究和宣传不够,让人觉得似乎关系不大。”通过展览和研讨会,可以“让公众充分认识到四川在丝路上是重要存在”。
这正是丝路展的策划初心,已成功抵达彼岸。
“丝路展告诉今天的四川人,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已走出盆地,对生活充满高远追求,渴望与世界联系。今天的四川人,还有什么理由不走出去,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的发展中!”李明泉激情抒怀。
大展落幕,四川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的步伐正在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