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美丽中国美不美、美在哪,既靠百姓对蓝天、碧水、净土、青山等的主观感受来评判,也靠科学、客观、可比的监测数据来衡量。
在生态环境部3月26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已建成覆盖水、气、土、噪声等要素,全球规模最大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能够以真实、准确、全面的监测数据客观反映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山川等建设成效。
2024年,我国蓝天越来越多,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2%,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PM2.5浓度“下30”,达到29.3微克/立方米;PM10浓度首次“下50”,达到49微克/立方米。十年间,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三大区域PM2.5浓度分别下降了47.3%、39.0%和25.1%。
河湖越来越清,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首次“跨90”,达到90.4%,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从2015年的64.5%提高到2024年的90.4%,提高了25.9个百分点;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十年间,我国曾经水污染最严重的淮河、海河、辽河三大流域,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均上升超过30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部:加快实现环境监测数据“不能假”“不敢假”
生态环境部2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已建成覆盖水、气、土、噪声等要素,全球规模最大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能够以真实、准确、全面的监测数据客观反映生态建设成效。但他同时表示,当前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成效还不够稳固,排污单位是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主体,生态环境部将采取措施,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不能假”也“不敢假”。
这位负责人表示,没有数据,决策部门还可以通过其他信息辅助开展管理决策,但如果采用了虚假数据,一定会误导决策。所以,虚假的数据比没有数据更可怕。生态环境部对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发现一起将坚决查处一起,决不姑息。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蒋火华称:“目前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是可靠、可信的,是与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高度一致的。当前造假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排污单位,在自动监测方面,主要是一些排污单位为逃避监管,伙同或指使设备运维方造假;在手工监测方面,主要是在排污单位暗示、默许甚至纵容下,一些第三方监测机构为抢占市场或节省成本甚至包合格而造假。”
生态环境部将全力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条例出台,继续联合法院、检察院、公安、市场监管等单位,持之以恒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以高压震慑加快实现“不敢假”;从源头到过程建立数智化防控技术体系,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不能假”。
生态环境部:将研发环保机器人等助力监测数智化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26日还介绍,生态环境部将围绕环境监测等领域研发一批环保机器人、远程运维装备,加快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推广应用,以更加智慧的监测“大脑”守护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