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驰援缅甸,中国用“硬核救援”诠释大国担当

来源:央视网 | 2025年04月01日 21:21:45
央视网 | 2025年04月01日 21:21:45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当地时间3月28日,缅甸中部发生强震。地震发生后,国家主席习近平就缅甸遭受地震灾害向缅甸领导人敏昂莱致慰问电。对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向遇难者家属、受伤人员和灾区民众致以诚挚慰问。习近平主席表示,中方愿向缅方提供需要的帮助,支持灾区人民早日战胜灾害、重建家园。地震发生后,中国立即派出各方力量支援缅甸。

当地时间3月28日中午,缅甸发生地震时的视频画面显示:路面剧烈摇晃,曼德勒国际机场停机坪上的旅客纷纷趴在地上避险,已有百年历史的阿瓦大桥部分坍塌。

这次震中距离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市大约20公里。受灾较重的曼德勒省、实皆省、内比都等地大量基础设施遭到破坏,数百栋房屋损毁、倒塌,救援和医疗物资严重匮乏。

地震发生后,缅甸请求国际社会提供援助和支持。中国政府获悉缅甸受灾后,迅速部署、高效行动,在地震发生24小时内,向缅甸派出3支救援队,并宣布提供1亿元人民币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3月29日下午,应急管理部派出的中国救援队一行82人,携带20多吨救援装备和物资,从北京出发。由中国国家隧道救援昆明队和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医疗专家组成的中国云南医疗救援队一行37人,携带全功能生命探测仪、便携式卫星电话、无人机等救援设备从昆明出发。同一天,中国红十字会派出由15人组成的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携带医疗急救品、破拆工具、照明无人机等城市地震救援装备物资在昆明集结。 

中国救援队行动队队长王墨:“现在(当地)的情况是所有的倒塌,基本上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倒塌,叠饼式的、粉碎式的、下沉式的坍塌基本上都有。我们对整体安全是有评估的,在安全的条件下,我们希望能够营救出更多被困人员。”

云南救援医疗队是第一支进入地震灾区的国际救援队,在震后18小时就抵达缅甸,在首都内比都开展救援。当地时间3月29日晚,救援队抵达救援现场后,在当地一家坍塌的医院废墟下探测到生命体征。

当时,建筑的一层全部被震垮,要施展救援,就要把老人从垮塌的墙体缝隙中抽离,救援环境非常复杂。在救援的过程中,救援医疗队一直关注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并通过当地救援队实时和老人进行沟通。

由于掩埋物较厚,救援人员从墙体另一侧的房间内破拆楼板,打出一条向下延伸的通道,协同清理障碍物,逐步清出一块一人宽的空间,最终得以将幸存者转移到担架上,抬出废墟。当地时间3月30日凌晨4时56分,经过近5个小时的救援,这名被困近40小时的老人成功获救。这是中国救援力量抵达缅甸地震灾区后救出的第一名幸存者。

随着更多中国救援力量的抵达和搜救,更多被困者被救出。赴缅甸执行国际救援任务的中国救援队,在缅甸当地时间3月30日傍晚抵达受灾严重的曼德勒市后,立即展开救援。

中国救援队到达长城饭店救援现场后,首先用搜救犬进行位置探摸,确定幸存者被困位置,救援人员尝试进入内部进一步勘测。由于被困大楼底层出现粉碎性坍塌,营救难度极大。救援队在现场尝试多种救援方案后,最终决定从被困人员位置下方破拆进入,打通废墟出口,并用担架把受困人员成功抬了出来。 

当地时间3月31日0时40分,经过救援队员5个多小时的持续作业,一名被困将近60小时的女性被成功救出,这也是中国救援队抵达曼德勒后搜救出的第一名幸存者。救援一刻不停,在救援出这名幸存者后,中国救援队又转往一栋公寓倒塌现场,与其他中国救援力量共同营救一名被困孕妇和她5岁的女儿。

当地时间3月31日5时37分,经过持续奋战,5岁女童被救援人员成功救出。40多分钟后,当地时间3月31日6时20分许,被困孕妇也被抬出废墟,这也是中国救援力量抵达受灾最重的曼德勒地区后救出的第三位幸存者。

与此同时,另一个救援现场天空公寓的救援还在进行。在这里,一名女孩告诉救援人员,她的姐姐被困在废墟里。救援人员根据女孩的描述,找到了她姐姐被困的位置。幸运的是她的姐姐意识清醒,能进行简单的交流。

救援人员一边想办法给被困女孩投进食物和水,一边制定方案开始救援。就在这段时间,余震不断发生。等余震平息,救援人员马上回到废墟继续营救幸存者。

据女孩说,地震发生后,她和姐姐一起被困在废墟下,她身形较小,自己摸索到狭窄的通道爬了出来。救援人员找到女孩爬出来的通道,想办法进入内部接近被困者。 

救援人员将通道拓宽后,将受困者转移上简易担架,随中国救援队参与救援的医生立即给她输液,裹上保温毯。然后他们接力将这名女子抬了出来。

当地时间3月31日7时15分左右,这名29岁的女性被成功救出。目前,已有约400名中国地震专家、救援、医护人员在缅甸各地参与抗震救灾,截至当地时间4月1日8时,中方救援队共搜救出8名幸存者。中国和缅甸是同甘共苦的命运共同体,两国人民胞波情谊深厚。在困难时刻,中国同缅甸人民坚定地站在一起,以实际行动诠释中缅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缅甸社会福利与救济安置部重建司司长敏登:“中方救援队是最早抵达的救援队伍,中方派来经验丰富的救援队,带来专业设备,充分体现了中缅友谊。”

地震发生后,不止中国政府派出精锐力量支援缅甸,许多在缅生活的中国同胞也自发组织起来,积极参与到救灾行动中来。

地震发生后,灾区急需汽油、柴油、饮用水、蚊帐、帐篷等物资。从3月29日开始,每天都有中国志愿者安排的救援车满载物资抵达灾区。尽管从仰光到曼德勒的道路有几十处被毁,但是志愿者已经基本摸清进入灾区的路线,可以在预期的时间内抵达灾区。

缅甸遭遇强震后,中国援缅地震救灾物资也陆续抵达。3月29日下午,11辆卡车装载抗震救灾物资由瑞丽姐告口岸的货物通道驶入缅甸。这批物资包括大米、方便面、帐篷、床上用品等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双氧水、纱布绷带、抗生素等医药品。 

3月31日中午,中国政府向缅甸提供的首批紧急人道主义地震救灾援助物资也抵达缅甸仰光国际机场。这批救灾物资主要包括1200顶帐篷、8000条毛毯和4万余个急救包等。中方还将向缅方提供饮用水、方便食品等急需物资,正在抓紧组织,将于近日陆续运抵灾区。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从不眠不休在废墟中搜救生命的中国救援专家,到连夜从云南边境赶赴灾区运送物资的当地华人志愿者,无数行动证明,中国和缅甸是同甘共苦的命运共同体。中国驰援缅甸的速度、力度与温度,诠释了中缅深厚的胞波情谊。在云南,受到缅甸强震影响的瑞丽民众也得到了妥善安置。命运与共、守望相助。我们相信,缅甸政府和人民在国际社会支持下,一定能团结一心,战胜灾害、重建家园。

编辑:高士佳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望海热线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焦点访谈|驰援缅甸,中国用“硬核救援”诠释大国担当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