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2025年中国国际时装周,3月28日晚上正式落下帷幕。作为有着28年历史的时尚盛会,每年的时装周都会成为潮流的风向标。与往年相比,2025年的时装周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有哪些?又将如何引领潮流?
没有专业模特的T台还能精彩么?这些来自贵州,身穿融合苗族刺绣、侗族绣、壮族背带绣、苗族银饰等多种少数民族非遗元素的孩子给出了一个肯定的回答。这些“村T少年”中,最小的只有6岁,最大的也不过9岁。
70岁的贵州苗族爷爷用扁担扛起5岁孙女走向T台,小女孩身着的施洞支系苗绣盛装,手中捧着的台江姊妹饭、丹寨鸟笼,件件都是行走的“文化密码”。
据了解,这些T台上的场景并非刻意设计。在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区,长辈用背篓、扁担背负孩童是日常生活场景。团队将这一画面搬上T台,成为足以令观众震撼的原生高级感。
在时装周上,像这样将传统文化与时尚融合的T台秀还有很多,乌蒙村秀、汉唐器物美学、广州醒狮,在超百场时装发布中,一半以上的品牌和设计师都选择中国文化美学元素、中国非遗工艺进行活化、演绎,成为本季时装周最大的亮点。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专职副主席谢方明介绍,这一次中国国际时装周有12个国家的品牌设计师加入,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设计师和非遗传承人更多地交流和互动,让设计师理解非遗传承的精髓。通过现代的设计,用国际的语言来表达中国的时尚,来表达东方美。
从“代工”到原创的产业升级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最具生命力的国家文化品牌。本季时装周还首次设立了一个专为曾经的“代工厂”而举办的展会,目的就是为他们进行品牌推广,首次开展就吸引了60多家企业组团参加。
据了解,参展的69家企业中,带来了超过130个品牌,3万多款原创设计。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已达13820家,其中,5%都是由代工厂转型为自主品牌的。
来自福建的这家企业,在2014年以前只是一家贴牌代工厂,为20多个国际大牌服务。六七美元成本的运动服,贴上别人的牌子就能卖到六七十美元。贴牌与品牌的巨大差异,让这家企业下定决心,一定要做自己的品牌,走向国际市场。
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他们最终与西班牙的一家企业达成了合作,通过收购的方式拥有了自己的品牌。
品牌负责人柯永祥介绍,通过不断学习,他们在供应链、产品研发、企业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2024年企业营收10亿元,相比10年前增长了五倍多。
中国品牌背后的科技力量
据了解,高科技也成为本季时装周上的一大亮点。在科技的加持下,鞋服行业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本季时装周,众多的国际知名运动品牌集体亮相,滑雪服、健身服、运动鞋等产品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除了亮相时装周的运动科技新品,这几天,全球首款人工骨骼鞋也正在实验室中测试,它可以帮助消费者获得更强的弹跳能力。
某运动品牌创新实验副总监郑志艺介绍,这是人工骨骼科技,这也是全球首创的能够实现前掌弯折刚度动态可调节的技术。可以实现碳纤条通过电机实现前掌、后跟的伸缩。
郑志艺表示,随着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增加,对跑鞋、篮球鞋的科技要求越来越高,既要轻便也要给穿戴者提升一些运动性能。
郑志艺介绍,像跑步的测试、篮球的测试,包括一些模拟这种极端环境的高温、低温的场景测试,用数据来帮助产品创新。
5G工厂,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正在不断与鞋服行业相融合。通过科技的赋能,传统的衣服、鞋正在从过去的一件商品,逐步演化成科技产品,中国纺织鞋服业正向世界展示中国制造新的一面。
自有品牌带动纺织行业全链条创新能力
鞋服行业做自有品牌的热潮也在传导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我们穿的每一双鞋、每一件衣服的背后都是纺织品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这家运动鞋鞋面的加工厂里,新设备正陆续进场安装。刚刚调试好就要开足马力,这里一年要生产6亿双鞋面,产品供不应求。
蔡文榜所经营的这家工厂,目前已经形成了从纱线、纺织到染色等全生产链条。以往,他们的设备都来自进口,但由于终端厂家的要求越来越细、越来越高,传统的进口设备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他们就专门创建团队来研发纺织设备。
企业负责人蔡文榜说,2024年有200多件专利从这里诞生。他们企业生产的面料也跟着很多服装企业登上了中国国际时装周的舞台。
蔡文榜介绍,现在很多国际知名品牌,他们有一些技术难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跟中国的企业来联合开发。从材料、工艺、结构、组合上面跟客户一起来研发。
创新升级让企业站稳了全球供应链的龙头地位,也拥有了更多的市场份额。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纺织品出口1419.6亿美元,同比增长5.7%,纺织服装贸易占全球的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