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粮食作物到特色经济作物 智慧农业生机勃勃“潮”有范儿

来源:央视网 | 2025年03月28日 16:03:42
央视网 | 2025年03月28日 16:03:42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春耕时节,万物萌动。从南方到北国,从田间到海岸,神州大地一派勃勃生机。从传统粮食作物到特色经济作物,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也不断拓展着农人们的致富渠道。

  近日,江西赣州市定南县的4.6万亩早稻开始插秧作业,机器栽插和人工抛秧齐上阵,一派繁忙春耕景象。

  在赣州定南县岿美山镇的农田里,旋耕机和插秧机交替作业。旋耕机翻耕平整过的土地,插秧机再经过之后,秧苗就整齐地栽插到田里。在不远处的边角地块里,农户们正在手工插秧。

  为提高水稻种植效益,2025年,定南县建成了9个集中育秧基地,实行集中集约育秧。

  据定南县农业农村局介绍,2025年,当地早稻种植面积4.6万亩,机插率达54.59%,较2024年增长近8%,预计4月底全部完成。

  超大玻璃温室 感受“草莓瀑布”的甜蜜

  这两天各地迎来寒潮天气,气温显著下降,山东部分地区最大降温幅度在15℃—20℃。但在山东滕州一处8万平方米的玻璃温室里却温暖宜人。这里的草莓不种在地里,而是“住”进了半空中的立体种植槽。

  这里的草莓不是种在地里,而是种在立体种植槽里,通过钢丝吊挂在半空中。每行种植槽都可以单独进行升降,随时调节想要的高度。这几行排列出了很有层次的阶梯感,远远看过去就像是半空中的“草莓瀑布”。 

  相比传统的大棚草莓种植方式,这种可升降的立体种植最直观的好处就是,增加了日常管理和采摘草莓的作业空间。工人们不用弯腰,站着就能够把疏花疏果、打叶等这些活儿给干了,提高了工作效率。而采摘时,不论老人还是小朋友,也都能站着完成。另外,升降槽可以灵活调节草莓的光照条件,还能减少行间距、增加种植密度,提高了草莓质量和产量。 

  这里的草莓不仅是离开地面,升到半空中,还有个特点就是特别干净,不沾一点儿泥土,摘下来不用洗就可以直接吃。因为草莓的“家”里填的不是土,而是用椰子壳做的椰糠,实行无土栽培。椰糠透气,能保持水分,很大程度减少了重金属污染和土传病虫害的发生。搭配布置在种植槽里的水肥一体化系统,可以实现营养的精准供给,肥料利用率提升40%以上。

  在两行草莓种植槽之间,有一条白色的风筒,上面布满了小圆孔。这是在向温室里持续输入经过过滤后的洁净空气。天气热的时候输入冷风,天气冷时输入热风,既有利于调节棚内温度,又能形成正压,有效阻隔外部的病虫害入侵。正赶上这两天降温,系统自动减少了送风量,来调节温度。

  工作人员介绍,最适合草莓生长的温度是白天26℃,夜间6℃—8℃;湿度则是在70%左右。而这个玻璃温室安装了智能控制系统,通过物联网实时采集温室内外的环境数据,联动技术设备,实现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的动态平衡,为草莓创造稳定、理想的生长环境。这种环境里种出的草莓生产季更长,能比普通大棚草莓提早半个月上市,推迟一个半月退市,整个生产季的单位面积产量是传统大棚草莓的两倍还多。

  不仅产量更高,而且品质更稳定。这个鲜红色的叫“红颜”,市场比重大,酸甜口,最受欢迎。这个粉色的叫“初恋”,不仅甜,还有一种很清新的香气。这个叫“春日”是最新引进的品种,品质更稳定。 

  目前,这个8万平方米的玻璃温室里一共种植了12个品种的70多万株草莓,其中,6万平方米的生产区每天出产草莓4至5吨。园区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也带动了周边村子的就业和增收。两万平方米的采摘区每天吸引游客近千人,节假日能够达到两三千人。花上几十块钱的门票,就能把各品种的优质草莓吃个够。

  近万亩马铃薯迎丰收 “冬闲田”变“致富田”

  眼下,福建南安市的近万亩马铃薯相继成熟,当地种植户抢抓农时,采用“机械+人工”交叉作业的方式,加快采收进度。

  在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的种植基地,种植户驾驶着马铃薯收获机在田间开展采收作业。一个个马铃薯翻滚而出,掉落田间,其他种植户分工协作,忙着分拣、装箱。这个丰收季,当地采用“机械+人工”的采收方式,预计清明节前后,可完成采收工作。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采收完成后,种植户还要再栽种水稻。这种冬种马铃薯、夏种水稻的稻薯轮作模式,既可减少土地使用的“空窗期”,又能保障粮食作物稳产增效。

  据了解,2025年,南安全市马铃薯的种植面积近1万亩,总产量预计为2万吨。

编辑:杨书杰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望海热线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从传统粮食作物到特色经济作物 智慧农业生机勃勃“潮”有范儿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