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春风轻拂、万物苏醒,鲜花次第绽放。曾经的深度贫困地区甘肃临夏州,土地贫瘠、常年干旱。现在却建起了一个占地近350亩的玫瑰工厂,平均每天有20万只鲜切玫瑰花销往全国,甚至出口到世界各地。这是怎么做到?
早上7时,走进临夏百益亿农国际鲜花港,浓浓的花香扑鼻而来,盛开的花丛中,几十名工人在忙着剪采玫瑰花。
剪下来的玫瑰,被运往这间近2000平方米的冷库,它们要在2摄氏度左右的真空中预冷4—6小时。
在这个分拣包装车间,100多名工人正在对处于半休眠状态的玫瑰进行包装。按花头大小、枝杆粗细、花色深浅细致归类后,这些新鲜的玫瑰当天就被送往全国各地。
甘肃临夏百益亿农国际鲜花港市场主管李泽田介绍,通过冷链物流的方式,空运24小时到达全国任意地方,陆运48小时到达全国任意地方。
临夏州地处平均海拔2000米的黄土高原,因为自然条件不好,以往农业生产主要靠天吃饭。脱贫之后,当地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特色产业,经过反复调研,他们决定把花卉种植产业作为突破口。
甘肃临夏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才贤介绍,玫瑰是一个高产值的作物,这个地方的海拔和光照适合玫瑰生长,但是它又缺水干旱,冬季比较寒冷。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选择在温室里面种植玫瑰。
和普通的土栽玫瑰不同,在20万平方米的种植区里,一排排的玫瑰全部栽种在用来替代土壤的混合材料里,它们就像是小仓库,储存着玫瑰所需的养分。
玫瑰的养分和水从何而来?奥秘就是悬挂在温棚里的传感器。临夏百益亿农国际鲜花港生产主管张晓亮介绍,它们就像侦察员,会搜集周边环境的光照、湿度等信息,而后台车间根据大数据,就可以对水和肥料进行配比,通过这些细管实现自动滴灌。
张晓亮介绍,一滴一滴地滴进去,跟输液一样,一方面是用水比较少,一方面是用肥料也比较精准,使在干旱地区种植这种玫瑰品种完全可行,让它实现最大化的可行。
通过科学种植,劣势变优势,临夏鲜花港的玫瑰全年常开不败,还种植出一些独有的品种,年产7000万枝高品质鲜切花。为了对接客户,鲜花港还开起了直播间,农民们也变身为主播,不时有回头客前来批量采购。
黄土高原玫瑰红,给当地老乡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汪彩霞和丈夫常年在外打工,鲜花港建起后,他们俩回到家乡,一个当采摘工,一个做设施维护。
目前,当地已经形成种植、采摘、运输、销售的“鲜花经济”全产业链,带动4000多人就业,年产值近两亿元。
深耕细作育新枝 土特产创出新名片
因地制宜、科技赋能,不仅鲜花在曾经缺水的黄土高原四季盛放,也让不少地方找到培育特色产业的新路子。这个春天,各地土特产蓬勃生长,创出了一张张响当当的新名片。
在贵州大山深处,全球最大的抹茶单体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全力奋战新订单。
贵州盛产绿茶,依托资源禀赋,当地打造从采茶、碾茶初加工到抹茶精深加工的产业链,带动10万多名茶农参与其中。当地又在开发抹茶衍生品,附加值提升四到五倍。
在中部地区的湖南新田县,工人们正在分类包装一批新鲜蔬菜。装车发运后,这些鲜菜连夜被送往600公里外的粤港澳大湾区。
新田县地处湘江源头,蔬菜种植历史悠久。这几年,当地和科研单位合作,建起了19个蔬菜基地,引进培育大力生菜10号、羽衣甘蓝等15个新品种,不仅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新鲜蔬菜还远销北美、欧洲。
在有着养鹅传统的山东临朐蒋峪镇,工人们正在赶制一批红酒蓝莓鹅肝。当地政府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先后研制开发出樱桃鹅肝、鹅肝丸等深加工产品,售价是原料的三倍以上。
随着市场扩大,鹅肝需求量不断增加。当地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年出栏朗德鹅500万只,带动2000多名社员通过养殖增收致富。
科技赋能 让土特产做大做强
土特产,一头连着乡村振兴,一头关乎美好生活。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业特色产业第一产业规模达到9.7万亿元。全国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超过8万个,涵盖了果蔬、畜牧、水产等多个领域。推动“土特产”成长壮大,让田间地头土特产变成乡村振兴“金招牌”,密码在哪里?
科技赋能,让土特产做大做强。如今,无人机、5G、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走到田间地头,智能化、自动化的生产设备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2%。
冷链下沉,让土特产保鲜提质。目前,全国已建设培育1000个农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3.8万个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7.8万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县级覆盖率达70%以上,农产品的平均损耗率从19.7%下降到7.1%。
物流提速,让土特产更快“出村进城”。我国的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60万公里,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我国农产品物流总额连续四年超过5万亿元。农村电商蓬勃发展,四川、湖北等中西部地区也实现5G网络村村通,未来5年,国家将打造1000个左右县域直播电商基地,持续拓宽特色农产品上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