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舌尖上的安全”、保障“舌尖上的营养”?新国标织密织牢“保护网”

来源:央视网 | 2025年03月27日 20:30:52
央视网 | 2025年03月27日 20:30:52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零添加”真的不含添加物吗?盐、油、糖该如何避免过量摄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7日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消费者特别关心的“零添加”、食物过敏、盐油糖标示等内容均有明确规定。如何保护“舌尖上的安全”,保障“舌尖上的营养”?接下来一一关注。

聚焦民生关切和产业发展 协同管控食品安全风险

首先具体来看,27日新发布的标准包括食品标签标准2项、特殊膳食食品标准3项、食品产品标准4项、生产经营规范标准3项、食品相关产品标准1项、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强化剂质量规格标准8项、检验方法标准29项,以及《生乳》《灭菌乳》《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等9项标准修改单。这些标准主要聚焦民生关切和产业发展需求,标准之间相互衔接,协同管控食品安全风险。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副司长宫国强表示,截至目前,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总数达到1660项,涵盖了340多个食品类别以及2万多个指标。我们通过食品安全全链条的风险管控,加强食品从原料、从生产经营过程添加剂的使用、生产规范等各个环节,乃至食品出厂以后的储存运输到商家整个全链条的监管,加强标准的修订和完善,使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得到更大的保障。

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

很多食品企业利用消费者追求“天然”、不喜欢食品添加剂的心理,采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或标签吸引消费者购买。为了避免对消费者的误导,新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明确提出,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一室副主任于航宇称:“零添加更多是对于生产过程的一种描述,与产品是否安全、是不是有更高的质量没有完全的关系。同时,消费者往往更依赖于通过这些声称去选择食品,实际上却忽略了食品的本质。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一种修订,促使消费者能够更加关注食品的配料表、食品的营养成分表,去了解食品的真实属性,而不是被这些食品企业的主观声称去误导。”

专家介绍,比如某个“果汁饮料”标签上写了“不添加蔗糖”,但其实蔗糖只是“糖”这个大家族中的一种,同时果汁中本身含有大量糖分,因此这类产品所声称的“不添加蔗糖”绝不等于产品中不含有糖,容易误导公众。

消费者想要了解食品的真实属性,正确阅读配料表、营养成分表等食品标签信息才是关键。通过配料表,消费者可以了解食品中每一种配料,包括食品添加剂的真实使用情况。而通过营养标签可以充分了解食品的营养信息,如高蛋白、富含膳食纤维、低脂、低钠、低糖或无糖等,相应的声称都有严格的标准规定。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常委钟凯称:“首先添加剂的使用是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国家在制定添加剂的相关法规的时候,已经充分考虑了它的安全性,所以合规使用是不会有什么健康风险的。第二点,企业可以自主决定在生产过程当中使用或不使用某种添加剂,这是它的自由选择。那么这样,不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产品在安全性上并不会比那些使用了添加剂的更安全。”

灭菌乳中禁止添加复原乳

在此次发布的9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修改单中,包含了新修订的《灭菌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新标准规定禁止在灭菌乳中添加复原乳。

灭菌乳是市场上常见的一种液态奶产品,和保质期较短且需低温储存的鲜奶相比,灭菌乳保质期可达到6个月以上,并且仅需常温储存。

复原乳通俗来讲,是指把牛奶干燥成乳粉后,再添加一定的水或牛奶制成的乳液,主要应用于酸奶等超高温灭菌乳产品中。此次修订的灭菌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禁止在灭菌乳中添加复原乳,提高加工原料标准。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奶业处处长卫琳称:“用复原乳做原料需经过反复高温处理,部分活性营养成分会受到损失。因此,直接用生鲜乳加工的乳制品比复原乳加工的乳制品营养价值更高、口感和风味也会更好。”

强制标示的营养素由“1+4”扩展为“1+6”

无论是添加剂还是营养成分,要了解食品的真实属性,就要仔细阅读标注了配料表的食品标签。本次发布的新标准中有两个关于食品标签的新标准,两项标准均设置了2年的过渡期。 我们先来看《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新的标准将强制标示的营养素范围由“1+4”,即能量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扩展为“1+6”,增加的两项是糖和饱和脂肪(酸),方便消费者根据个人需要选择消费,控制能量和脂肪、糖等的摄入。据了解,《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明确提出,“饱和脂肪酸的供能比控制在10%以下”“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同时,营养标签还要增加“儿童青少年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提示语。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应用营养一室副研究员邓陶陶称:“当前我国居民高盐、高脂和高糖的这些不合理膳食的摄入,可能是造成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了防止这些慢性病,践行减盐、减油、减糖‘三减’的健康生活方式,进行了相应的这些营养成分的强制标示。”

标准修订后,营养标签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营养成分表、营养声称、营养成分作用声称以及其他补充信息。其中,其他补充信息是新增的内容,允许企业采用图形、文字等方式对营养标签进行补充说明。

邓陶陶称:“我们会希望用消费者更熟悉的语言,比如说能量的单位是千焦,消费者不太熟悉,但是换成卡路里或者千卡,可能是消费者更熟悉、容易接受的词语。”

预包装食品标签:食品的“身份证”

我们再来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它实施后,食品标签上将强制标示致敏物质。

首先还是要解释一下什么是预包装食品,就是指预先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简单来说,我们日常购买的除了生鲜等,绝大部分食品都是预包装食品。预包装食品标签是食品的“身份证”,强制标示的信息包括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保质期等。

专家介绍,食品标签在全球食物过敏风险管理中被视为最有效的工具,新标准实施后,我国食品标签将要求强制标示致敏物质信息。对于有食物过敏史的人群,需要特别关注食品标签上致敏物质的提示信息。

于航宇称:“本次修订强制了食品中致敏物质的标示,主要包括8大类国际比较公认的致敏物质,包括乳制品、大豆制品、花生、含麸质的谷物、甲壳类、鱼类、蛋类等等。通过致敏物质的强制标示,可进一步保护消费者的健康,避免食物过敏的发生。”

预包装食品同时标示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到期日

新标准中食品日期的标示也发生了很多重要变化,比如新标准要求预包装食品同时标示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到期日,消费者不再需要通过自行计算,保质期信息展示更为直观。同时,规定保质期6个月以上的食品可仅标示食品保质期和保质期到期日。

新标准与国际接轨,规定了食品生产者可根据食品属性、食用特征等自愿标示预包装食品的“消费保存期”,作为食品的最后食用日期供消费者参考。

另外,新标准提出,我国在国际上率先推广应用食品数字标签,解决部分消费者阅读信息时因字体小而“看不清”“找不到”等问题。据了解,目前已有超过400款预包装食品应用了数字标签,新标准的发布将为数字标签在食品领域的全面应用提供规范依据。

编辑:谢博韬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望海热线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如何保护“舌尖上的安全”、保障“舌尖上的营养”?新国标织密织牢“保护网”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