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BA”“村超”之后,又一个“村字号”破圈—— 贵州“村T”惊艳中国国际时装周。当旅游业成为很多地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打造特色,吸引游客的密码是什么?更多“人无我有”的文旅产品又在哪里?《新闻1+1》连线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带来分析解读。
贵州“村字号”,何以接二连三火爆出圈?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我觉得当地首先做对了“地域特色”这篇大文章,其次是做好了“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让民族文化不断有现代表达,也传递出一种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我们经常说旅游就是去追求“诗”与“远方”的生活,本地有诗,远方才会有来客。所以我们看到,只有本地居民生活的开心、美好,外地游客就愿意到来,所以文旅融合这篇大文章,在贵州的“村”系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村字号”的热度,如何长久延续?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我经常说旅游正在从“繁花似锦”走向“静水深流”。当“诗”与“远方”成为大家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首先要千方百计扩大本地消费基础。我们看到,在没有形成出圈热度前,侗族大歌,包括当地的一些体育赛事,本身就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我相信无论游客是多还是少,当地村民都会积极参与这些赛事,参与到这些文化活动当中。
其次,文旅产品也要不断迭代。不管是“村BA”“村超”,还是到“村马”“村T”等,更重要的是要将更多美好生活引进到当地,不断提升当地生活品质。
第三,也要不断完善旅游目的地培育和提升系统工程,包括旅游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旅游商业环境等,包括一些文创产品、民宿发展,这都是下一步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发展文旅,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
首先,要有系统性思维。一个地方的文旅发展不能只靠几句宣传语或几个短视频就能发展起来。好的地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首先要有当地居民的参与。现在的一些古村古镇,往往只能算是建筑的“博物馆”,本地生活都没有了,又哪能怪外面人过来只是看看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呢?所以我经常讲,好的乡村旅游要让游客看到文化遗产,更要看到生生不息的未来。比如西塘、南浔等这些地方,都有成千上万的本地居民生活在当地,游客来与不来,居民都如常的生产生活,享受自己的岁月静好,所以千万不能够忘记本地居民的生活。
第二,我们要用现代的新质生产力和现代的文化、艺术来为本地生活赋能,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
第三,也要引入现代的商业模式。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够因势利导,推动文旅产业更高质量更快速度发展。毕竟广大游客到达当地不只是跟政府部门接触,也要跟导游、旅行社、出租车司机、民宿接待人员等打交道。只有让文旅发展与社会发展形成共识,才能为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能。
发展文旅,如何打“人无我有”的“特色牌”?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
首先要系统评估旅游市场的需求。发展古村、古镇旅游、乡村旅游的时候,经常会提及,当地有什么样的好资源,曾经有多少历史名人在这里生活过。但是我们想过没有,这么多好资源,为什么没有客源?文旅融合比较好的古村、古镇往往都距离客源市场比较近,有较为方便的基础设施和完善的公共服务,还有热情好客的当地居民。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前提做好,否则游客到了当地以后,非常容易出现“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区别。
第二,希望各地在发展旅游的时候,一定要让当地居民参与进来。如果当地老百姓觉得这件事情跟我没有关系,那么发展再好可能也不愿意去支持它。我经常讲,最好的旅游资源就是人的微笑,最好最美丽的风景永远是人。只有当游客和本地居民产生了连接,我们的旅游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要引入新质生产力,引入一些人文经济的新动能,这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简体
繁体
拼音
蓝底黄字
黄底黑字
黑底黄字
原始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