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2025年开年以来,人工智能技术正以超预期的速度突破实验室边界,走向各种应用。无论是无形的大脑DeepSeek,还是人形的具身智能,AI应用浪潮正席卷全球。两会期间,人工智能相关内容也持续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多位代表委员表示,开源大模型确实大幅降低了各行业应用人工智能的门槛。但大规模普及时,要选择合适的落地场景,并对生成内容的准确性进行有效辨别。
全国人大代表刘庆峰表示,个人用户的使用量上了一个大的台阶,而各行业拥抱人工智能正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场景。人工智能可以编程,可以大幅提高代码研发的效率。比如,蛋白质的生成,可以把原来6个月的实验现在变成1天就可以完成。
全国政协委员王亮表示,要结合行业场景的应用实际来进一步提升大模型的性能。它有时候会产生一个“幻觉”现象,与物理真实世界输出的结果不一致。因此要制定一些安全的保障措施,使用新的一些人工智能的方法去检测“幻觉”。
代表委员:培育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 加大投入包容创新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还首次将具身智能列为未来产业培育的重点之一,提出要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最新宣布将组建的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就将聚焦硬科技、坚持长周期、提高容错率,通过市场化方式投向科技型企业。
全国人大代表何小鹏表示,业内开始真正思考怎么把一个需要遥控、需要简单编程写规则的机器人,变成一个可以有简单行走动作和思考的机器人。期望制定一些相关的政策去引领这个行业,让更多企业都愿意在这个市场上投入大钱去继续深度研发。
全国人大代表高文表示,对创新要有足够的容忍度,让他们在一个小方向上面多花点时间,做得深一点、做得好一点,然后再把成果拿出来。比如,具身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或者是多模态的人工智能,创新的领域非常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