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3月1日是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在福建漳州市南靖县,土楼人家举办特色的民俗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与当地居民共赴这场春日之约。
走进和贵楼,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广场上热闹非凡的舞龙舞狮表演。在龙珠的引领下,巨龙上下翻腾,舞龙者们步伐矫健,或游或穿,灵动无比。一旁的舞狮也不甘示弱,时而高高跃起,时而俯冲而下,引得观众阵阵欢呼。
为庆祝“二月二”,土楼居民还举行了一场捡茶枝比赛,标志着一年中农事活动的开始。此外,当地还举办了打糍粑、做菜粿等活动,寓意着对新一年充满期待。
在和贵楼的院子里,土楼景区非遗中心的演员们也为大家带来了非遗木偶戏的表演。提线木偶在艺人的操控下,稳稳地提起毛笔,书写出“龙抬头,好彩头”的美好祝福,引得观众纷纷赞叹。旁边的布袋木偶戏也毫不逊色,精致的人偶造型、灵动的表演,无一不展现着国家级非遗的独特魅力。
黑龙江鸡东:朝鲜族居民做“龙糕” 开启一年好兆头
“二月二”这一天,在黑龙江省鸡东县,朝鲜族民众有吃米糕的习俗,通过制作被称为“龙糕”的朝鲜族米糕,期盼这一年一路顺遂。
“龙糕”就是将朝鲜族米糕做成龙的形状盘绕在米饼之上,是蕴含朝鲜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节庆美食。它的制作工艺颇为讲究,先将大米面蒸熟再用果蔬汁着色,经过揉、捏、剪、修等工序,一块普通米糕摇身一变就成为一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如今,“龙糕”也成为当地的特色美食,游客通过体验制作过程,感受当地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成为一条鲜明的文化纽带。
山西长治:“二月二”吃“龙食” 鸿运当头好寓意
在山西长治长子县,“二月二”前后要吃猪头肉,也叫吃“龙食”,寄托着“鸿运当头”的美好寓意。
每年“二月二”前后,一道风味小菜都会登上长子县家家户户的饭桌,成为各家饭馆、熟食店的“流量担当”,它就是长子猪头肉。
当地人都说,吃了这块肉,一年好兆头。在“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吃猪头有着鸿运当头的美好寓意。
在长子县,猪头肉的制作并不复杂,简单的卤料调制清汤,将猪头浸入小火慢煮,等到去腻入味又不失弹性,捞出晾凉,切成片状,淋上蒜泥香醋,撒上葱丝搅拌,这道清凉爽口的美味就能上桌了。但这道菜要做好可不容易。您瞧,这位片肉的师傅,手腕稳如磐石,刀锋斜切入肉,片出的肉薄如蝉翼。吃到嘴里,脆软醇香、肥而不腻,这个口感,没点真功夫还真搞不定。
如今,长子猪头肉早已成为当地的一张美食名片,它寄托着人们一年的祝福和期盼,也承载着对家乡的记忆和情感。
广西龙州:巧制五色糯米饭 承载美好寓意
在广西崇左市龙州县,“二月二”这天,村民的餐桌上会端上一道特色美食——五色糯米饭,表达对五谷丰登的期盼和感恩。
农历二月二,广西龙州天琴壮寨的热闹氛围吸引了很多游客。每年的二月二,当地都少不了制作一道美食,就是这道五色糯米饭,这样一道色彩丰富的糯米饭如何制成?为什么在这一天人们要吃它呢?我们去一探究竟。
五色糯米饭颜色选择较多,通常使用天然的新鲜植物作为原料,如黄姜、密蒙花、苏木等,通过熬煮的方式将植物中的颜色提取出来对糯米进行染色,美观且健康。在糯米染色的过程中,水温很有讲究,不能太凉,也不能太热。太热的水会把糯米烫熟。太凉的水,上色效果不佳,所以适宜的温度至关重要。
经过两个小时的制作,五色糯米饭终于端上了餐桌,跟它一起出现的还有很多其他的美食。
“二月二 剃龙头” 剃出工作生活的精神头
在民俗习惯中,很多人会选择在农历二月初二这天理发,也叫“剃龙头”,寓意新的一年,理出生活和工作的“精神头”。在黑龙江省虎林市和四川省梓潼县,理发店迎来了客流高峰。
在虎林的一家理发店,早上7点,店里就坐满了等待理发的顾客,其中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来“剃龙头”。理发师们手里的剪刀忙个不停,为每个等待的顾客修剪出满意的新发型。
一大早,在四川梓潼的多家理发店内,记者看见,前来理发的市民已经开始排队等候,生意格外红火。师傅们手法娴熟、动作利落,为每一位顾客打造出满意的发型。
“理发去旧”作为流传已久的民俗,不仅为平凡的日子增添了浓厚的仪式感,更蕴含着民众对幸福生活的深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