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2月24日,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能源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系列重大政策举措,推动海洋能开发利用,培育塑造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
海洋能是指从海洋中获取的多种可再生能源,主要通过海洋的自然运动、温度差、盐度差等物理或化学特性转化为可利用的能源。
调查显示我国近海海洋能资源丰富
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在我国近海海域及岛礁,进行了海洋可再生能源调查与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近海海洋能资源丰富。
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信息显示,目前,我国海洋能开发的重点是潮流能和波浪能。潮流能主要是利用海水的水平流动来推动发电机工作,而波浪能是利用海洋波浪能量由波浪带动发电装置发电,实现机械能转化电能。
据了解,目前,我国潮流能开发利用技术发展快速,已成为国际上少数几个具备开展潮流能兆瓦级并网项目开发能力的国家,在稳定性、可靠性、可维护性方面达国际领先水平。
按照各省区沿岸的潮流资源总量分布状况划分,以浙江省沿岸最为丰富,主要是杭州湾和舟山地区,这里的潮流能资源占到我国的潮流能资源的50%以上。其次是山东、江苏、海南、福建和辽宁,约占全国总量的36%。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彭伟介绍,潮流能资源蕴藏量比较大,另外它的每天流场的变化是可以精准预测的。同时,海水的密度要大大高于空气的密度,所以在同等的流速下,潮流能的能量密度大大高于风力的发电的能量密度。
据统计,我国波浪能丰富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部沿海地区。包括南海地区,主要是福建的南部、广东、海南等地,资源蕴藏量占到我国波浪能资源的70%以上。深远海波浪能资源相比近海更加丰富。
我国海洋能资源利用技术迈入世界第一方阵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海洋能资源利用技术实现了快速发展,整体水平显著提升,技术创新实力迈入世界第一方阵。
在浙江舟山海域,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首台LHD兆瓦级潮流能“奋进号”发电机组,通过平台式模块化设计,有效提高了潮流利用率和稳定性,率先实现兆瓦级大功率稳定并网发电,入选2024年全球海洋能20大亮点工程潮流能项目之首。自2022年2月成功投运以来,截至目前,已并网发电超过470万千瓦时,创我国单机新高。
目前,浙江正着手推进百兆瓦的发电机组项目建设,来推动海上潮流能的开发利用,实现规模化、产业化。
在其他海洋开发利用方面,我国虽然起步较晚,技术也逐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潮汐能技术方面,是我国最成熟的海洋能发电技术。1972年建设的江厦潮汐试验电站,是我国首座单库双向型潮汐电站,已实现商业化运行40余年。截至目前,电站累计并网发电已超2.55亿千瓦时。
彭伟表示,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技术,在全世界总体上是居于第一方阵。在关键核心技术、在能量转换效率、在适应不同的海洋工况稳定发电,以及在它的运行维护等各个方面的技术领域,中国都有自己的关键核心技术。在很多技术方面,中国已经从过去的跟跑实现了整体的并跑,并且在部分重要的技术领域实现了领跑。
力争2030年 海洋能装机规模达40万千瓦
海洋能是指从海洋中获取的多种可再生能源,主要通过海洋的自然运动、温度差、盐度差等物理或化学特性转化为可利用的能源。2月24日,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力争到2030年,海洋能装机规模达到40万千瓦。
《指导意见》提出力争到2030年,海洋能装机规模达到40万千瓦,建成一批海岛多能互补电力系统和海洋能规模化示范工程。海洋能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丰富,形成系列高效、稳定、经济的海洋能技术装备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技术研发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海洋能规模化开发利用企业。
为进一步推进海洋能装备迭代升级,提升我国海洋能技术装备水平,《指导意见》提出创新驱动、迭代优化的发展原则,要求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促进优势技术装备迭代升级,提升技术经济性。
推动海洋能与各类海上生产活动融合发展
此次发布的《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显示,推进海洋能融合发展、拓展海洋能应用领域,是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重要方向。
《指导意见》提出,要推动海洋能与各类海上生产活动融合发展,拓展海洋能应用场景,提高海洋能开发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2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能源法》提出“国家促进海洋能规模化开发利用”,进一步从国家法律角度对海洋能开发利用作出重大制度安排。《指导意见》提出,培养打造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促进海洋能新技术、新模式发展,有效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