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地区商周冶金考古获重要发现

来源:光明日报 | 2025年01月14日 06:28:00
光明日报 | 2025年01月14日 06:28:00
原标题:长江下游地区商周冶金考古获重要发现
正在加载

  “神墩头遗址考古发掘专家论证暨成果发布会”近日在安徽省芜湖市举行。会上发布,神墩头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春秋早中期与铸铜相关的面积最大的聚落遗址,是近年来长江下游地区商周时期冶金考古的重要发现,对探讨宁镇皖地区早期青铜冶铸面貌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神墩头遗址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平铺镇郭仁村,发现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整个遗址平面略呈“凹”字形,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以上。其中,遗址西北有一高出四周约2米的台地,占地约1500平方米,为遗址核心区域。

  2024年8月,在国家文物局、安徽省文物局的支持下,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芜湖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繁昌区文物保护中心对神墩头遗址展开为期5个月的主动发掘。据神墩头遗址考古现场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教师徐良介绍,此次考古发掘主要在墩台南侧区域展开,发掘面积805平方米。考古工作者发现遗迹105处,遗迹现象丰富,墩台外围还发现大型壕沟。

  徐良介绍,此次发现的土墙遗迹围绕墩台边缘,发掘工作已揭露东、西、南三面土墙遗址,总长75.5米。土墙墙体致密坚硬,为人工堆筑而成,但未见明显夯筑迹象。发掘人员在南墙东段发现缺口,据推断为门址,在门址内发现道路遗迹。考古人员还在墙内发现4处熔炉遗迹,炉内及周围发现炭屑、陶范等与铸铜活动有关的遗迹遗物。此外,考古发现的房址有较多柱洞,推测为干栏式建筑;发现的水井上部呈圆形,下部呈方形,井底铺置木板,井壁残留有木质井框;发现的窑址平面呈不规则形,窑壁烧结程度较高,周围出土陶范及范坯,推测为烘范窑。

  在此次发掘工作中,考古工作者共发现各种文物603件,包括陶器、原始瓷器、铜器、石器和玉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一批与铸铜相关的遗物,如陶范、鼓风管、铅块、铅渣和铜渣等。从出土陶范及铜器类型看,该作坊区主要生产刀、斧、锥等青铜工具,及剑、箭镞等青铜兵器。徐良介绍,根据层位关系及出土器物特征辨认,2024年度发掘的神墩头遗址大致可分为三期。其中,第一期为西周中晚期的聚落;第二期是神墩头遗址的鼎盛时期,时代在春秋早中期,考古发掘的土墙、壕沟遗址,及墙内发现的铸铜相关的器物均属此期;第三期是神墩头遗址衰落期,年代大致在春秋晚期。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神墩头遗址是目前所知长江下游地区同时期与铸铜相关面积最大的聚落遗址。第二期核心区域的墩台外围修筑有土墙和壕沟,土墙内发现大量与铸铜活动相关的遗迹遗物,证明该区域是一处等级较高的铸铜作坊区,主要生产刀、斧、锥等青铜工具,及剑、箭镞等青铜兵器,初步推测属于当时的“官工业”体系。

  据了解,矿采、冶炼、铸造是古代冶铸工业的三大重要环节。当前,宁镇皖地区商周时期的矿冶遗址已发现100余处,但经过大面积发掘者不多。与会专家认为,神墩头遗址的发掘成果为呈现皖南地区完整的矿、冶、铸产业链,为全面认识长江下游商周时期青铜冶炼铸造工业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

编辑:甄涛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望海热线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长江下游地区商周冶金考古获重要发现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