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辽宁高校学生小卢来到某通信运营商网点,准备办理一张电话卡。在验证并激活电话卡后,小卢对资费不满意,遂放弃办理。小卢不知道的是,自己弃掉的电话卡被有心人收入囊中,用以“跑分”洗钱。小卢弃掉电话卡后不久,反诈民警就收到了预警信息——该卡存在异常开卡用卡行为。民警进一步核查线索、侦办案件,目前,已抓获犯罪嫌疑人6名。
针对银行卡、电话卡“两卡”异常开卡用卡行为的预警,是辽宁公安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重要创新举措之一。近年来,辽宁公安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为抓手,按照“四专两合力”总体部署要求,专题深入研究电诈犯罪“两卡”、资金链、通信链等领域打击治理,打通行业壁垒,创新反诈模式,有效提升反诈质效,有力守护群众的“钱袋子”。
多个数据域互联互通,科学预警异常行为
“两卡”的开卡环节一直是公安机关防范电诈犯罪的重点。
“我们的解题思路是实现公安、金融、通信等多个数据域互联互通,通过系统的分析研判,在‘两卡’的开卡环节中就能关注到异常动态,从而进行准确判断。”辽宁省公安厅(沈阳市公安局)侦查中心反诈专班成员、沈阳市公安局新型犯罪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宏大介绍。
以小卢的案件为例,运营商在开卡服务环节存在审核不严的问题,类似小卢这样弃卡的行为也时有发生——这些漏洞极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此外,近年来,大学生群体经常被电诈团伙以兼职名义用来“跑分”洗钱。因此,公安机关加强与银行的深度合作,在学生办理电话卡出现若干行为后,将会通过运营商向公安机关发出异常预警。公安机关结合预警信息、新卡使用规律和习惯等进一步研判分析,判断该卡是否涉嫌电诈犯罪。
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异常“两卡”办卡行为被列入预警名单:流窜开卡、两卡同开、短时间内多次开卡或销户等,这些都是涉诈“两卡”开卡环节的典型特征。具有以上异常行为的开卡人在开卡时将触发预警,银行、通信运营商工作人员接到预警通知后会加强对开卡人的审核。
“很多办卡的电诈分子本就心中有鬼,加强审核后,他们见情况不对就会放弃办卡。”张宏大说,2024年以来,仅沈阳市各银行就上报可疑预警5600余次,各方共上报可疑电话卡4.9万余张。同时,反诈专班建立了事后复盘工作机制,动态完善战法举措,坚决把控开卡关。
创新手段深挖涉诈线索,立足本省服务全国
近期,由于线上转账洗钱犯罪成本升高,线下取现、取黄金现象增多,很多犯罪嫌疑人借助各种软件招募取现人员。对此,反诈专班组建专门团队,针对电诈关键环节开展深度经营,创新建模,强化协同,在预警止付、追赃挽损、反制等方面精准提升反诈质效。
“我们与银行合作,将预约取现的情况与线索进行比对,经过研判确定目标,及时通知银行并部署属地警力开展侦查抓捕。”反诈专班民警刘洋介绍。
近期,民警通过线索挖掘,发现有人招募线下人员“在金店购买价值300余万元黄金用于洗钱”。民警将线索纳入预警系统进行追踪。很快,专班接到某金店上报线索:有人在该店预约购买5千克黄金。民警立即联系商家并抓获黄金购买者。后经研判,反诈专班成功打掉一个洗钱团伙,目前,已抓获犯罪嫌疑人6名,成功冻结涉案资金1300余万元。
对于在线索中获得的涉案银行卡号,反诈专班将信息发送至银行,由银行实施拦截处理,有效阻断他人向疑似涉案卡转款,取得了良好成效。此外,该战法不仅局限于挖掘辽宁省内涉诈信息,还能将获得的外省涉诈信息通过国家反诈中心、公安部相关平台推送至全国各地,实现了立足辽宁、服务全国。
据统计,该战法实施以来,支撑辽宁公安抓获线下洗钱犯罪嫌疑人500余名,反诈专班每日向国家反诈中心推送疑似涉案银行卡线索2000余条,支撑平台日均拦截资金8000余万元,月拦截资金接近24亿元。
剑指电诈发案新趋势,破案挽损成效显著
日前,反诈专班通过预警系统发现沈阳市某银行网点出现多次大额取现情况,经研判发现此人曾多次登录涉诈软件,疑似被骗。中心立即组织警力对受害人赵某见面核查,发现此人已被骗,并6次通过物流快递等方式送走被骗资金106万元。
当前,涉诈赃款通过线下取现的情况大幅增多,隐蔽性更高、流动性更强、打击难度更大。为积极应对新形势新特点,更好地守护群众“钱袋子”,反诈专班坚持共治善治、联动融合,不断延伸警务工作触角,建立网约车、寄递物流、金店等行业反诈阵地,侦破多起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
辽宁公安深入开展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疾风”系列专项行动,坚决遏制电诈犯罪,行动以来,共抓获犯罪嫌疑人6000余名,打掉团伙110余个。2024年,全省电诈现案立案数同比下降29.5%,抓获涉诈犯罪嫌疑人数量同比上升11.39%。
此外,反诈专班强化省、市、区、所、社区五级预警劝阻工作体系建设,逐级明确统筹研判、预警劝阻和反馈督导分工,完善资金预警对象保护性止付措施、查询反馈机制、银行转账验证码精准封停等举措,自主研发精准预警模型,有效压降电诈案件。据了解,侦查中心建立以来,共止付涉诈资金366亿元,返还群众被骗损失2.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