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校教师评价改革 打造优秀“筑梦人”

来源:解放日报 | 2024年12月08日 10:58:56
解放日报 | 2024年12月08日 10:58:56
原标题:深化高校教师评价改革 打造优秀“筑梦人”
正在加载

■吴毅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高校教师评价事关人才队伍建设,是影响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有力。但也要看到,高校教师评价改革还存在不均衡、不系统的情况,在单位制、问责制耦合的背景下还面临一些难点、堵点、裉节,需要进一步梳理逻辑、形成进路。

深层逻辑——

新时代高校教师评价进入深层改革阶段,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往往面临“最后一公里”问题。在改革逻辑上,既要对标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形成历史“大逻辑”,也要着眼高校教师评价改革实际落地,精准把握高校教师队伍特点,推演改革“小逻辑”。

先来看历史“大逻辑”,任何改革都植根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任何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改革开放探索期,主要是“以量补质”。1978年恢复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在以“登记考核”的质性评价为主的同时,探索通过教师工作计量方式补齐评价短板。

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期,主要是“以量为主”的评价改革。1999年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引入竞争机制,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这一时期,伴随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学校主要采取科研计量评价方法。

进入新时代,着力推动“以质为核”的评价改革,着眼于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从国家战略逻辑上正确把握价值导向和改革目标的关系,正确把握第一标准和主要内容的关系,正确把握规范有序与激发活力的关系。

再来看改革“小逻辑”,明确价值理念引领催生相应价值导向及其实践活动,继而产生系统性影响。

不可否认,在高校扩招和升格热的背景下,教师教学科研方面的显性指标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资源,满足科研指标要求的教师成为颇为抢手的稀缺资源。这一评价导向客观上激活了高等教育人才“市场”,也以量的突破促进了高校发展。

但过犹不及的是,教育评价的异化导致高校教师的异化,从而在教师评价中演化出“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顽瘴痼疾,影响高等教育和高校教师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育人中心目标的实现。

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评价改革回归“为了教师的教育评价”本源,在目标上还面临“指挥棒”和“捆仙绳”的效用两难考验,在操作上陷入发展的指标性与促进教师发展的学术自由性两难困境。

如何应对相关挑战,除了要从政策入手,推进分类评价体系之外,还应从实际入手,推动高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的有机统一。这一改革“小逻辑”服务于长远战略,形成有力举措,指引明确实践进路。

实践进路——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师评价改革。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评价体系作为教师行动指挥棒,对打造优秀“筑梦人”队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过去一个时期形成的“五唯”评价体系引导追逐“绩效”,忽略“育人”第一责任。“破五唯”教师评价改革通过设定新的评价标准、程序、救济措施等,建立更加顺应教育规律、更有利于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评价体系。高校党建应为改革提供精准方向指引和有力组织保障:一方面,提供、传播正确的改革方向与思路,进一步做好教师思政工作,以“想得通”确保“干得顺”;另一方面,配齐配好各层级干部,包括在改革阻力较大时可设置“专班”推进,将党建引领教师评价改革走向深处、落到实处。

以教育家精神熔铸教师评价改革。高校教师既是教师评价的对象,也是教师评价的主体。新形势下,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持将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大学校训、大学精神、大师精神有机融汇,坚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活动,让改革成为教师的价值内需,产生持续的内驱力。

以新质生产力牵引教师评价改革。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数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推动教育事业在组织模式、过程管理、评估督导等方面产生变革性进步。现行评价体系强调绩效,重视结果评价。这并非基于过程评价重要性不足,更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技术手段难以支撑公正客观的过程评价;并非忽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书育人等活动评价主要针对过程,面临不少技术性障碍。在“破五唯”的背景下,将最新“数智”技术运用到高校教师评价中,有望解决传统评价中师德评价难实施、教学评价受制约、科研评价数量化等难题,大幅度提升评价的公正性和价值性。

比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高校教师的育人全周期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对其时间付出、勤勉程度等进行科学评估;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教师代表作的学术影响力进行估量,避免仅以“数量加总”来衡量科研水平。从国际经验看,针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师生课堂行为互动分析系统”,通过对师生课堂行为的言语举动进行大数据分析,实现对教学质量的测评,已取得良好成效。下一步,应完善评价标准和流程,重视教育伦理、科技伦理,观照隐私保护和数据脱敏,进而实现高校教师评价的良治、善治。

(作者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副书记)

编辑:陈平丽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望海热线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深化高校教师评价改革 打造优秀“筑梦人”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