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说,岩你要一辈子记在心上,记在头脑里,最关键就是我们的国土,要好好地管,这个比你的生命还重要,那就是我守的界碑。
六旬老人巡边 累计行程超16万公里
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普洱西盟佤族自治县,那里的娜妥坝社区地处中缅边境。山林村寨常年被云雾笼罩,而瑰丽神秘的景色和环境,也给边防巡护工作带来了挑战。
在当地,有一位64岁的大叔,他叫岩聪。岩聪大叔,一生都在巡护着他脚下的那条边境线。那条巡边路,他一走就是59年,来来回回累计行程超过16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4圈。
是什么让他如此执着,又是什么让他坚守着传承?
岩聪:我叫岩聪,今年64岁,是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勐卡镇界务员。我从5岁跟我爸爸、我爷爷巡边,这里的山山水水我都认得。
穿上迷彩服,背上五彩“佤族包”,腰间挂上开山用的“剽牛刀”,这就是64岁的佤族界务员岩聪日常工作的装扮。早上七八点出门,岩聪踏上了这一天的巡边路。
从180号界碑走到181号界碑,这是岩聪巡护的大概路线,虽然全长只有3.4公里,但翻山越岭、蜿蜒盘旋,每一步都十分艰难,没有几个小时根本走不完。
50多年前,这条路还是高山密林。祖父和父亲带着岩聪,一刀又一刀,一脚又一脚,生生踏出了这条巡边路。
岩聪一直记得父亲告诉他的那句话,“界碑就是国家的标志,神圣不可侵犯。”在岩聪看来,守护好脚下的这条路,就是保家卫国。
岩聪:国境线在哪里,我爹都指给我看得很清楚。我爹给我讲界碑还有界心在哪里,如果人家破坏的话马上去汇报。
山路崎岖,有些路段沟壑纵横,稍不留神就会摔倒,甚至跌落山谷;有些路段杂草丛生,要用刀砍断藤蔓方能前行。然而比这自然环境更为艰险的,是要随时准备面对有人闯入边境线的情况。
20世纪80年代初,岩聪正式成为了一名界务员,保护界碑、界桩和界桩标志物成为他最重要的任务。从此,岩聪和边防公安一起守护着这条边境线。
从开路人到引路人 梦想也在传承
政府网站数据显示,我国有约2.2万千米陆地边界。边防公安民警是守护边疆安全的中坚力量,然而边疆地区地形复杂、条件艰苦,长期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安全形势。像岩聪这样熟门熟路的界务员,也是守边固边控边管边的重要力量。
岩聪作为界务员,所属的管理部门是西盟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外事办。在他负责巡护的这段中缅交界的边境线附近,他不光要维护界碑,还要随时观察周围的情况。如果发现有人故意破坏界碑,或发现涉毒、偷渡等危险情况,岩聪都要立刻上报给外事部门或边防公安。
岩聪的很多亲友也都生活在中缅边境的两边,如果居民之间发生了矛盾,他还要做调解和疏导工作。不夸张地说,有岩聪这样的界务员活跃在边境一线,对于维护边境治理、促进边境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年龄的增长,岩聪巡边的次数从四五十年前的最多每天两次,逐渐减少到现在的每周三四次。这一天,他特意带着家族里的晚辈上山,把自己的经验一点一点教给年轻人。
岩聪:界心、界桩,还有这个小路在哪边我必须指给他们看,必须保护好我们的国土。我要传下去给他们,还有我们的孙子,一代传一代。
岩聪的侄孙岩者在娜妥坝社区担任党委副书记,他也想好好跟舅公巡一次山,把边境线路牢牢记下来。
岩聪的侄孙 岩者:在林子里面的一些生存技能,比如说哪些野果可以吃或者要避开哪些危险的地方,或者巡山的途中会遇到一些危险之类的。
刚参加戍边的民辅警,也会向岩聪请教。在大家眼里,岩聪一直是年轻人最好的老师。
岩聪:你们才来的有些人还认不得,我越来越老了,但是人老心不老,你们不懂的地方过来问我。
勐卡镇边境派出所民警陈世杰,如今已经是所里的骨干。回忆起刚来的时候,与岩聪的相识和交流,他依然历历在目。
59年来,这里戍边的民警换了好几代,岩聪一直守在这里。在岩聪看来,这是他的梦想,也是他的人生。
巡边路上 演奏和传承传统音乐
作为土生土长的佤族人,岩聪大叔精通“佤笛”等70多种民间乐器的制作方法和演奏技艺,在巡边路上,他也经常吹起笛子,消解疲惫。
平日里,岩聪大叔喜欢和大家交流互动,有谁感兴趣、愿意尝试,他就会手把手教别人演奏各种佤族乐器。在岩聪看来,巡边是使命、是传承;把自己会的技艺让更多的人会,是责任,也是爱的传递。
岩聪的女儿叶萍在昆明读大学,随着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多,叶萍对佤族的乐器越来越感兴趣,家乡的民族文化让她深感自豪。只要放假回家,她就会向父亲请教演奏方法。
父亲岩聪告诉女儿,这些乐器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底蕴,演奏乐器,也是在讲述古老的故事。
岩聪:所有的乐器都要交接给下一代,不是单单交接给我的儿子、姑娘他们,还有其他人也要传下去。
不光是给家人演奏,巡边路上,岩聪还会在休息时演奏一曲,为大家消解疲惫。平日里,只要有人想学,他总会倾囊相授。把家乡的文化传承下去,也是他的梦想之一。
岩聪说,64岁的自己还不老,他还要继续唱歌,继续演奏,继续巡边,守护这片他深爱的土地。
岩聪:只要是我还走得动路,我就会继续上山巡边,守护好和平与安宁,为国守边是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情。
一生丈量一段路 一心守护一世情
64年前,县里的第一块界碑,179号界碑确立,而那一年,正好是岩聪出生的那一年,这似乎注定了岩聪此生与国家边界的缘分。一家三代巡边人,更令这段缘分刻进骨髓,融入血脉。巡边的地方本没有路,走得多了,才成了路,只不过这一“多”,就是绕地球四圈那么远,这一走,就是59年那么长。
老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界务员岩聪,其实也是个兵,可他却不爱流水爱高山,用大半辈子的坚守,用一颗护边的赤子之心,将自己铸成了铁打的营盘,铸成了矗立在西南边陲的一块活界碑。
岩聪大叔爱巡边,可他的世界里却不光只有巡边。工作时的制服,唱歌跳舞时的演出服,还有平时穿着的传统西盟佤族服。他的生活丰富多彩,他的精神世界青春洋溢,他并不是简单地享受这一切,也会让古老的民族音乐飘荡在这一世的巡边路上,也飘进下一代的心灵深处。他用双脚,用歌声,用一位佤族大叔特有的方式,专一而深情地爱着祖国,爱着小家,也爱着那片秀美瑰丽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