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抓实垃圾分类“小”事 办好生态保护“大”事

来源:央视网 | 2024年08月19日 11:00:32
央视网 | 2024年08月19日 11:00:32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福建省厦门市近年来摸索出了一套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的“厦门模式”。今天(8月19日)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首先来看厦门对城乡建设领域的关键民生“小事”——垃圾分类的探索。

记者来到厦门湖里区金安社区的时候,这里正在进行着一场垃圾分类的科普宣传活动。说起垃圾分类,居民们都很兴奋,他们说就在半年前,依靠着垃圾分类,小区干了一件大事。这几年,小区生活垃圾四分类产生的10168吨碳减排量上线交易了,这是全国首宗垃圾分类碳减排量交易项目。

金安社区是厦门市岛内最大的社会保障性住房社区,居民高达2.4万人。社区书记陈惠萍告诉我们,这碳减排交易的故事得从2017年讲起。那年开始,厦门市围绕着“垃圾去哪儿”展开全市行动,全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从源头抓起,把普通垃圾桶换成智能垃圾屋;中间环节,分类运输车配备齐全,不让垃圾“混搭”运输;最后,还得让处理垃圾的能力跟上,确保垃圾收得走,还能“消化”得了。

为了鼓励居民,金安社区设立了垃圾分类公益馆。在这里,不仅旧衣物等值钱的可回收物能够变现,就连玻璃瓶、牛奶盒等不值钱的废弃物也能换点小钱。居民们也从一开始的不习惯,慢慢养成了好习惯,最终拿下了首桩碳减排交易。

而今,厦门的这场“环保革命”还在向纵深推进。厦门在“精细化分类”的基础上,创新推出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记者在这里看到,低值可回收物经过破袋、筛分处理,进入智能化分选平台,完成自动化分拣。

这种一次性餐盒和奶茶杯如今可以说比比皆是,其实这些都是可回收物。1.35个餐盒经过加工、循环利用就可以变成无纺布袋,奶茶杯也可以变身为晾衣架。如今,在厦门,类似这样的15种低值可回收物不仅被分拣了出来,还做成了各种再生制品出口海外。

厦门市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负责人江凤凤介绍,比如把一次性的餐盒做成再生粒子,下游企业再把它做成了塑料衣架,出口到德国、日本一些国家。国外对于这些产品都有非常明确的要求,材料里面必须含有30%的再生料,并且再生料还要可溯源。

厦门市环境卫生中心主任黄伟林表示,按厦门每天4000多吨的其他垃圾可以测算出来,大概有800吨低值可回收物。现在,在末端只能分拣出50吨,剩下的大部分还是走原来的渠道送到焚烧厂进行焚烧处理。所以,相关部门正在谋划建设第二期,规模要达到240吨,把低值可回收物从其他垃圾里“抢救”出来。

编辑:刘洁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望海热线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抓实垃圾分类“小”事 办好生态保护“大”事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