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山水间的生态智慧|古今握手 千年运河正在迎来新生

来源:央视网 | 2024年08月15日 17:46:18
央视网 | 2024年08月15日 17:46:18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作为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中国大运河蜿蜒3200公里,贯穿南北,连通古今。它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辉煌成就,也是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象征。从隋唐时代以洛阳为中心到元代以后直接贯通南北,中国大运河在千余年历史中不断地整修、改造,因势利导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水利和生态的难题,保障了运河畅通。8月15日的《文化中国行·山水间的生态智慧》,我们就到山东和江苏去看一下大运河是如何跨过山东丘陵和黄河这两个重要节点的。

自从元代将隋唐大运河截弯取直,济宁就逐渐成为了运河重镇。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在济宁出现了一座特殊的衙门——河道总督署。作为管理整条大运河的最高行政机构,它延续了500余年的历史。如此重要的管理机构设在济宁,与当地特殊的地势密不可分。

济宁位于京杭大运河会通河段的中枢地带。这里位于山东丘陵,是整条大运河海拔最高的地区,成为大运河一道绕不开的坎儿。济宁城北的南旺镇海拔高度39米,比北部的临清和南部的沛县都高出30米,号称运河的“水脊”。在元代,因为通水困难,这段河道饱受“栓塞”之苦。南来北往的船只经过此地,稍有不慎就会搁浅,天旱的时候,更是“有河无水”。明代初年,工部尚书宋礼采纳了当地农民水利家白英的建议,采取了两大方略,解决了这一难题。

这第一大方略就是“引汶济运,借水行舟”。戴村坝位于南旺枢纽北面的大汶河上,这条河水量相对充沛,海拔也比南旺枢纽高。于是就在这里修建大坝,拦蓄水流,然后再开挖一条小汶河,将大汶河的水分出一部分引向南旺枢纽。所以戴村坝又被称作运河的“心脏”,为大运河海拔最高的段落源源不断地提供充沛的水源。

同时,为了调节小汶河水源流入大运河之后的南北流量,南旺枢纽修建之初,河床底部还设置了一个鱼脊形状的分水嘴,通过调整分水嘴左右宽窄来调节分水比例,三分水流向南方,七分水流向北方,补给更为缺水的北方运河。

此外,宋礼与白英还采取了“挖诸泉、修水柜”的第二大方略。把周边的泉水引入小汶河,进一步补充了运河水源。利用自然湖泊和洼地,在南旺枢纽四周建起了三个大调蓄池,也叫做“水柜”,汛期蓄水,旱季则给大运河补水。

济宁市汶上县文物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刘建康称:“其实大运河开凿的一个理念,很多地方都是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比如湖泊、河流,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治水理念。”

筑堤冲淤 畅通漕运破解黄河之险

明朝迁都后,南北大运河成为明朝的生命线,然而在江苏淮安,运河、黄河、淮河在这里交汇,黄河倒灌致使淮河运河河道淤塞、漕运不畅,这里也成了京杭大运河治理的又一个重点和难点。于是古人在这里修建了与黄河泥沙抗衡的清口枢纽工程,这也是人类农业文明时期最复杂的水利工程体系之一。

为了解决黄河倒灌以及泥沙淤积的问题,明代水利学家潘季驯提出,要抬高淮河的水位,于是一道长达60多公里的大堤拔地而起,大堤越建越长、越建越高。

淮安市地方志办公室方志处处长杜涛介绍:“修筑大堤,让淮河水在大堤的西北形成一个高于黄河的巨大水库,这个水库就是洪泽湖。大堤不断加高,洪泽湖水位不断提升,也为与它相连的这段运河提供水源。”

不断加高的水位保障了淮河和运河的通行,同时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冲刷黄河下游河道,减少淤积。

杜涛称:“洪泽湖像是一把水壶,悬在高处,在与黄河相连的清口,这里的坝口就像壶嘴,洪泽湖水居高临下灌入黄河,把泥沙冲走。”

这就是当时采用的“蓄清刷黄”,保障漕运的治运方略。洪泽湖大堤被誉为“水上长城”,大堤的建造和防浪等多项技术体现了古人的治水智慧。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段大堤高度大约8米,厚度有33米,大堤的条石每一块规格统一,有千斤重。大堤的结构设计得非常精巧,外面是条石,条石的后面是砖层,砖层后面是三合土,这三种不同硬度的材质组合在一起会发挥特殊的功能。

杜涛介绍,因为土和石头这两种材料压缩、变形等力学性质差异很大,而“砖”的刚度介于土和石头之间,这就形成了现代土木科学中典型的“弹模过渡带”,这在当时具有领先性和开创性。

通过镜头,我们看到大堤每一层条石都退后三公分,这样可以让整个石工墙的重心向后移,更加地稳固,可以更好地抵御风浪的冲击。

明清时期,古人在治水上将黄河、淮河、运河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治理,16世纪的中国在跨流域规划方面已具有较高的水平。

除了泥沙淤积,大运河北上还有一个难题,就是漕船需要借用黄河水道逆行180里。这段水路需要雇佣纤夫来拉船,每条船的雇佣费用至少需要四五十两白银,黄河水大浪急,还有翻船的危险,那么修建一条新的水道就被提上了日程。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孟爱民表示,新河道选址就体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在黄河东北侧有两道防洪堤,当时就在这两道堤中间开挖了一段人工河道,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段运河。这条新的人工运河就替代了原来180里的黄河水路,这个选址不仅省去了修堤的成本,还节约了用地,这段河道也是京杭大运河最后修成的一段。

古今握手 千年运河迎来绿色新生

大运河是人类千百年来克服自然不利因素、以人力引导水利为生活服务的典范。在大运河上的伟大工程不胜枚举,今天,大运河仍在不断运行、不断改造提升,千年的运河正在迎来绿色的新生。

在运河与淮河的交汇处有一座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桥,这座桥不是为了车辆通行,而是为了分离河流。在桥上,南北走向的大运河通过80米长的渡槽一路向北,在桥下,东西走向的淮河通过15个巨大的涵洞东流入海。

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刘怀玉介绍:“这座水上立交是现代科技在水文条件非常复杂的情况下进行的一次成功的改造和利用,对淮河下游地区防洪减灾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大运河上,这样的改造提升是中国一代代水利工作者智慧的传承,也是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渴望打破地理环境的限制、实现南北方共同发展的决心。位于山东济宁城南、京杭大运河畔的龙拱港曾经是一座内河散货小港,而现在它正在发生一场现代物流的蝶变。

刚刚建成的龙拱港铁路专用线工程把新乡至日照的铁路与京杭大运河连接了起来。今年九月铁路投入运行后,依托这一道道铁轨,龙拱港向西将可以深入中原经济区,辐射西北能源基地;向东可以连接青岛港和日照港;向南通过大运河可以连接长江,辐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公路、铁路、水路,多种交通方式在这里汇聚,大运河的物流格局正在重塑,实现通江达海的新模式。

在联通五湖四海的同时,龙拱港也在向着智慧化、绿色化的集装箱内河港口转型。

走进龙拱港的装卸区,轨道吊车上下忙碌,无人卡车来回穿梭。所有这些设施都没有驾驶员在操作,它们的指令统一来自数百米之外的龙拱港控制中心。

济宁港航集团龙拱港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干事周博韬介绍:“现场的七台场桥设备和十台无人集装箱卡车,只需要这两名操作人员就可以完成监管和操控,整体的人员配置节省了四十余人。所有的大型装卸设备都配备了能量回馈系统,在吊具下降的过程中,它会把动能转化为电能,这一系列的节电措施使港口整体的节电率达到了30%以上。”

着眼于绿色港口的建设,济宁市各大港口不断转型升级,基本实现了煤炭装卸全过程无尘化,“运煤不见煤、黑港变绿港”正在变成现实。目前,济宁正在计划将运河上4000余艘燃油船逐步替换成新能源船只,让大运河保持“一河碧水润两岸”的景象。

吴桥杂技:传承发展运河记忆

大运河沟通南北,让不同地域的文化也得到了交流互鉴。吴桥作为运河沿岸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依靠杂技在全世界都获得了知名度。下面,我们去那里看一下吴桥杂技是如何传承和发展运河记忆的。

蹬缸、倒立、晃圈……在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排练厅内,40名来自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杂技学员正在练习杂技基本功。他们将在这里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培训。

肯尼亚杂技演员马迪尔斯称:“这是我第二次来中国。我觉得中国变化很大,变得越来越美丽了。在运河边练习杂技的感觉真好,这里是杂技之乡。”

交流互鉴使得吴桥这个运河畔的小县城能够依靠杂技名扬天下。吴桥杂技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尤其是大运河贯通后,便利的交通让吴桥博采全国各地杂技之长,逐渐成为著名的“杂技之乡”。近代史上,运河沿线的大城市都有吴桥杂技艺人的身影。

今天,吴桥已有近3万人从事杂技或与杂技相关的产业。在大运河旁的吴桥杂技大世界,古老的技艺得到复原和传承。

近年来,吴桥先后推出《运河·印象》《运河画卷》等大型杂技剧和杂技秀,将古老的杂技与新的艺术元素和形式融合在一起。

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负责人徐平表示,通过古今对话的形式,将杂技、歌舞、武术、时装秀、影视特技等艺术形式相结合,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大运河文化和时尚文化于一体。

随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出台,吴桥逐渐形成了杂技教育、杂技旅游、杂技演出、杂技魔术道具研发四大杂技文化产业支柱。吴桥杂技在运河前进的浪潮中,迸发出新时代艺术的创新活力。

编辑:刘珊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望海热线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文化中国行·山水间的生态智慧|古今握手 千年运河正在迎来新生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