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造万物”“AI+医疗”……在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三届大会20多场分论坛中,科技、创新、人才等高频词备受关注。作为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物制造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AI+医疗”如何助力“强基层”?科技创新如何驱动高质量发展?央视网记者盘点分论坛创新热词,一窥健康促进的内生动力和前沿趋势。
合成生物赛道的机遇与挑战
“在新质生产力中,生物制造将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在以“合成生物赛道的未来”为主题的分论坛上表示,生物制造跟传统行业不同,它横跨众多行业,未来市场空间很大。
人造肉、玻尿酸、维生素E、合成胰岛素、疫苗……这些都是合成生物学在健康领域的应用场景。“理解了机械工程和土木工程就理解了合成生物学。”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邓子新形象地介绍,土木工程要用砖土瓦块,机械工程要用原件、底盘,而合成生物是生物学家和工程师联合,对生物体进行重新“布线”和“编程”,生产出所需产品。这种技术逐渐向不同领域渗透,包括医药、环境、大健康、能源等,最终改变我们的生活。
《中国合成生物学产业白皮书2024》显示,全球合成生物学产业过去五年经历了高速增长,2023年的市场规模超170亿美元,2028年或将达到500亿美元。合成生物学赋能新质生产力,孕育了生物经济的新业态。“这会颠覆很多重大品种的合成工艺,打破一些品种的垄断,通过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邓子新说。
在推动合成生物从科学到产业的过程中,技术突破是先决条件。从科研角度讲,以生物元件、线路模块、底盘细胞的标准化研究和组装为特点的合成生物学研究,在全球加速演进,使得“生物造万物”成为必然。同时也要立足当下,认清合成生物研究现阶段的挑战和瓶颈。“在创造新的颠覆式的获取方式过程中,最大挑战是在获取方式上能不能更加地高效和绿色。”清华大学长聘教授、生物化工研究所所长、工业生物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春表示,除了获取方式,伦理和法规,以及成本和价格等是目前利用合成生物学设计细胞工厂面临的挑战。
除了技术、伦理、成本等,监管的问题也不容小觑。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表示,她在多个场合都在呼吁要把合成生物产品跟转基因产品区分开来,进行科学、有效地监管。“在真实世界里,怎样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更友好,这是未来一个很重大的题目。”针对创新监管,有相关人士透露,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研究、设计监管创新国家级研究院,把好产品更快地推向市场。
此外,在产业化道路上,还有哪些“坑”值得后来者关注?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胡奇聪表示,要靠终端产品反哺上游研发,想清楚商业化应用的前景,尽量走“人无我有”“人贵我廉”“人有我新”的差异化之路,并且要兼具全球视野。
“AI+医疗”赋能基层,为实现医疗同质化助力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焦点之一,已经进入加速大模型落地的关键阶段。医疗、大健康行业因具有丰富的数据、对AI技术接受度高等特点,成为大模型落地的关键领域。
大模型是“大算力+强算法”结合的产物。“医疗作为一个特殊行业,任何一个技术进展都必须以回归医疗本质、解决临床需求为目标。”在“人工智能赋能大健康”主题分论坛上,讯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陶晓东表示,针对我国区域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讯飞医疗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大模型技术,打造了一个面向基层全科辅助诊断系统,助力基层医生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规范诊疗,提升基层医生的诊疗能力。
除了助力“强基层”方面,大模型落地场景涵盖了慢病管理、院外咨询、健康保健,以及对医生端的病历辅助生成和辅助诊断。从全生命周期管理来看,预防、筛查、诊断、治疗、随访,以及康养,每个阶段都会沉淀大量数据,可以为更多决策做出有力支撑。
“大家可能对大模型多任务引擎的特质有误解,觉得需要自己构建一个大模型,用这个大模型做分诊等工作。”医渡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首席技术官、首席AI科学家闫峻表示,只需要通过一个预训练模型,激发出更多应用场景,让整个模型应用生态蓬勃发展,最终实现产业化落地。此外,从数据视角看,也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数据规模越大越好,其实是需要的典型数据越多越好。闫峻提出“双中台”概念,即除了构建大数据平台之外,能够把AI中台赋能一线医生,让他们构建自己的应用场景,让产业化发展更贴合临床需求,打通卫生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罗兰贝格合伙人、生物医药与健康服务行业负责人厉盛表示,从全球范围看,在研、产、销、服这个长企业价值链上,AI应用于研发阶段比较多,包括靶点筛选、临床试验路径优化等,在智能化生产或销售端,各国主要在降低成本、提升质量、增加效率,更好形成战略合作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校对 李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