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法,4月21日,中国无障碍城市指数编制专家论证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国残联、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规划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无障碍城市指数设计的理念、原则、方法和实施路径。
本次会议由深圳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基地)联合深圳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深圳大学全球特大城市治理研究院、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共同举办。来自中国残联、高校、研究机构、社会组织与协会的各界领导、专家、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参加。
中国残联第七届主席团副主席、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在发言中回顾了无障碍事业发展的历程,强调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进入一个标志性的新时代,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实施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障碍城市指数编制正当其时,填补了无障碍建设的空白,是令人欣喜的尝试。他建议指数的编制应当以法律为依据,分层、分类、分级,确保切合实际,“好看又好用”。 同时,他强调无障碍建设工作应当让广大志愿者参与进来。
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黎建飞在主题发言中指出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具有划时代意义,其根本宗旨和目的是保障每一个人的生命尊严和生活自主。 实施这部法律的重要目标是推动实现公众认知和态度的无障碍,让全社会所有成员都意识到社会应当是无障碍的。法律实施几个月来,已经得到了很多的正反馈,但在实践中仍有很多局限。他认为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重点及难点包括正确的法律解读、司法实践中积极援引法律并形成指导性的司法判例、加强媒体对法律实施的宣传报道和无障碍相关的学科建设。
深圳大学副校长李永华教授强调了无障碍城市指数对于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人文关怀水平的重要性。他提出,无障碍城市指数不仅能够量化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标准,还能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社会融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专家们的建议为无障碍城市指数的编制拓宽了思路,也让无障碍城市理念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谐、可持续的社会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