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科创高地在崛起

来源:央视网 | 2023年02月13日 23:00:40
央视网 | 2023年02月13日 23:00:40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建设科技强国,必须有一批引领性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区域创新高地建设,明确指出,要遵循创新区域高度集聚的规律,形成几个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总书记的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我国布局建设了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它们现在的建设和进展情况如何呢?

  柳昀哲是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他正带着团队做实验,研究人在睡眠时大脑的神经活动。大脑在想什么、是如何运转的,这一直是人类探索的奥秘之一,也是世界脑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柳昀哲一直从事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从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后毕业后,他回国继续脑科学方面的研究。2022年,他加入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主要从事神经编解码、人类灵活行为和思考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

  柳昀哲团队所做的脑机接口项目,就是要通过解读睡眠的神经活动,对大脑的记忆进行有选择性的干预,对那些好的、有用的记忆进行加强,而对那些不好的记忆,比如战争创伤等等,可以进行减弱,从而可以为脑疾病和精神疾病的诊疗与调控提供新的手段。

  柳昀哲所做的研究是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牵头的“智能脑机系统增强计划”的一部分。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成立于2018年,由北京市政府与多家单位共建,是北京市重点推进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之一。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联合主任、特聘研究员罗敏敏:“北京脑中心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一个重要项目,得到了北京市非常好的支持,第一个是基础建设,第二个是资金。”

  研究中心负责人所说的“国际科技创新”平台,正是近年来北京着力打造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只是这个大型科创平台上运作的项目之一。 

  为了促进资金、项目等创新要素合理集聚,提高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2016年以来,北京市开始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推进怀柔科学城与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着力打造全国科技创新策源地。

  北京是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最密集的区域,立足于这一优势,北京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中,非常注重基础前沿的科研创新,布局建设了若干高水平的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张继红:“持续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布局建设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建立了对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我们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权和科研技术路线决定权,充分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集群式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千头万绪,除了硬件和资金,还需要给予这些研发机构全方位的支持。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第一个新型研发机构,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的第一期建设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除了硬件设施,在软件建设上,他们也采用了与国际接轨的PI制,也就是实验室负责人制。柳昀哲就是一名拥有独立实验室的实验室负责人。目前在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有32名实验室负责人,他们在脑科学与类脑科学相关的领域内做着各自的研究。

  罗敏敏团队关于哺乳动物后退运动的最新研究成果即将发表。经过几年的发展,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现在进入了成果涌现期,研究人员陆续发布了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除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取得的进展,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各项重大科研项目都在不断取得突破。我国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在把握创新集聚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变化趋势和我国发展需要作出的科学决策。

  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副司长邢怀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发挥辐射引领带动作用,这是我国实现创新发展的战略路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深入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高能级载体,可以更加高效地汇聚全球科技创新资源,从而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水平,同时也为全球创新发展积极贡献中国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我国布局建设了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国家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副司长朱建武:“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创中心,它们的建设立足各自资源特点,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重大任务部署、重大工程建设紧密衔接。在功能定位、建设重点上各有侧重,同时又优势互补、相互协同。北京科创中心着力打造全国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上海科创中心着力打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策源地,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的基地。”

  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简称SKA,又被称为“世界巨眼”,是一个由多个国家参与建造和运行的超级国际大科学工程。它的存在有望帮助人类在宇宙起源、宇宙磁场起源、地外文明等前沿问题上取得革命性突破。

  2021年7月,这项充满雄心壮志的天文设施开始建设。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正在积极筹建中国SKA区域中心。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高级研究员安涛:“我们建中国SKA区域中心,目标是要建成国际一流的科学研究平台、数据处理中心以及国际交流平台,融入全球科技合作。”

  SKA只是上海参与的国际科技“大计划”中的一个。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中,上海市把国际合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徐枫:“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肩负着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职责和使命。在科技创新方面,上海以国际视野主动谋划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提升合作层次。”

  截至目前,上海已经与全球20多个国家及地区建立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关系,如果说北京、上海两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聚焦的重点是基础前沿科学研究,那么,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则是潜心打造一个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创新高地。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也就是广纳院,是纳米产业的创新平台。为了提升战略性产业的创新能力,粤港澳大湾区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中,组建了一批高水平的产业创新平台,广纳院就是其中之一。

  广纳院成立以来,积极承接并转化国内外最新的纳米科技成果,孵化了一批高科技创新企业。广东广纳芯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这家企业主要生产5G通信所使用的关键部件,而在他们的生产过程中,正是使用了纳米科技的研发成果。

  在广纳院的带动下,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我国纳米产业的创新高地。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成果之一。

  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中,粤港澳大湾区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抓手,聚焦5G产业、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加快培育壮大一批战略性产业集群,力争在优势领域打造全球产业创新的高地。

  经过几年的建设,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都已成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2022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对我国三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进展和成效进行了专题调研。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巨文忠:“三个国际科创中心在世界创新版图上已经占有了重要地位,从创新性城市排名、创新性产业集群排名,包括科研城市排名,显示出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的排名都有大幅度提高。”

  近年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在全球创新综合排名中屡创新高,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朱建武:“我们对未来一个时期科创中心的发展目标也作了规划部署,第一阶段是从现在到2025年,是重点建设期,通过继续集中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发展重点产业,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强化科技创新的核心功能和竞争优势;第二阶段是从2025年到2035年,这十年是功能提升期,主要是进一步提升国际科创中心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放大国际科创中心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经过几年的建设,三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集中了约60%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0%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3000多万名高端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重要承载平台和枢纽节点,成为推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有力支撑。

编辑:宿党辉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焦点访谈:科创高地在崛起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