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研究部与中山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单位合作,以阿勒泰超长铁陨石陨落带为研究对象,创新性提出小行星低仰角撞击的“打水漂”式轨道陨落机制,揭示了全球目前已知最长的阿勒泰陨落带的形成之谜。这一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发表。
阿勒泰小行星运动方式的代表性模拟结果
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现了28吨、23吨、18吨、5吨、0.43吨等多块大质量铁陨石,阿勒泰铁陨石陨落带总长达430千米,从新疆木垒县沿西北方向一直贯穿至阿勒泰市郊小东沟附近,远远超过了常见的长度为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普通陨落带,是世界上最长的陨落带。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科研团队通过多种科学方法证实了这些铁陨石个体的成分一致,内部矿物岩石结构相同,同属于异常型的IIIE类铁陨石,是同一次陨石陨落事件的结果。
科研团队对阿勒泰陨落带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计算表明,一颗重量280-3440吨的小行星以约12-15千米/秒的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层,小行星的入射角很低(约6.5-7.3°),并以“打水漂”的方式进入大气层,飞行方向从东南向西北。模拟结果能够较好地解释阿勒泰铁陨石的分布特征。该工作建立了近地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动力学轨道演化模型,创新性提出小行星低仰角撞击的“打水漂”式轨道陨落机制,揭示了全球目前已知最长的阿勒泰陨落带的形成之谜,为近地小行星撞击危险走廊的高精度判别构建了新的方法。(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