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问千寻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千年大运河 悠悠洛城事

来源:央视网 | 2021年12月25日 18:35:38
央视网 | 2021年12月25日 18:35:38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在华):洛阳洛河北岸,九都东路南,有一个山陕会馆。山陕会馆里,藏着一个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此处偏居闹市一隅,墙外车水马龙,墙内雅致安静,明媚春花映衬着古朴建筑,悠悠历史述说着古老故事,令人不觉放慢脚步。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展示的是人与河流、人与自然依存发展的历史。

  水是生命的源泉、文明的摇篮。洛阳地处黄河与洛河交汇处,河洛人逐水而居,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明。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是华夏文明的辉煌篇章。

洛阳见证了隋唐大运河的繁荣和沧桑。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记录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水利成就。

博物馆与周围环境景观融为一体

古时商务会馆 今为公益博物馆

山陕会馆坐北朝南,面向洛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面向九都东路的这个门,原是山陕会馆的后门。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副馆长苏江对山陕会馆及隋唐大运河的历史了如指掌。

  他说,山陕会馆始建于清康熙、雍正年间,是山西、陕西两地富商集资兴建的,迄今已有数百年历史。院内古建筑群规模宏大、保存完好,放眼中原,难得一见。

  清朝的洛阳城,面积比如今小很多,城区大致在今老城一带。当时洛阳老城有数百家商铺,其中多半是晋商、陕商开的。

  商人们在洛阳赚得盆满钵满,为了经商方便,集资建造了山陕会馆。这个大型商务会馆,相当于晋商、陕商的驻洛办事处,商人们可以在此交流商讯、洽谈合作、联络乡谊、拓展人脉、集散物资。

  会馆临近南关码头,水路通达,方便货运往来。

  洛河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河段。考古工作者在河床上发现了隋唐时期的运河河堤遗迹和水利设施。

  2014年,洛阳市依托山陕会馆,建立了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这是一个展示中国运河文化的专题性公益博物馆。馆内有两个展厅,分别设在山陕会馆原东西廊房、东西官厅内,陈列展示洛阳一带发掘的相关文物,以实物、图片、模型、多媒体视频等,全方位展示隋唐大运河的开凿过程、历史地位、深远影响,诠释洛阳与大运河的关系。

 博物馆效果图

隋唐洛阳 水运中心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河道最长、使用时间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2014年,以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为代表的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典范之作。它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沟通南北水系,促进了全国经济往来、人口流动、民族融合,曾是当时南北交通大动脉。

  为了运输物资,从先秦到南北朝,历代统治者下令开凿了许多运河。这些水道遍及南北各地,为后世开凿隋唐大运河奠定了基础。

  隋炀帝登基后,因各种因素决定迁都洛阳。公元605年,他命大臣杨素、宇文恺营建洛阳城。与此同时,调拨百万民工,紧锣密鼓,开凿通济渠,疏浚、连通旧有渠道和自然河道,营建大运河。

  民工们自西苑引谷水、洛水绕行全城,东入黄河,又开凿通济渠连通淮河,此后数年,又相继疏通邗沟,开凿永济渠、江南河,织就了一张沟通中国南北、四通八达的水运交通网。

  公元606年,隋炀帝率领百官迁都洛阳。在大运河的助力下,洛阳成了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富商云集,百业俱兴。

  女皇武则天在位时,下令在洛阳立德坊南建超级物流港口——新潭,供各地货船停泊。

  当时的洛阳,是闻名海内外的国际大都市,商业繁荣,漕运发达,港口舟船数以万计,码头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水路通,财路通。城内有北市、南市、西市三个超级商圈,店铺林立,珍奇货物堆积如山。

  外地客商牵着骆驼、骑着骏马,沿着丝绸之路来洛阳做买卖,把外地的香料、皮草等奢侈品贩到中原,再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销到海外各地。

  南宋往后,洛阳不再是国家政治中心,隋唐大运河缺乏疏浚,河道淤塞。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裁弯取直,开凿京杭大运河,新河道绕过洛阳,直通南北。隋唐大运河洛阳段逐渐衰落,但是通济渠、江南河、邗沟等河段被并入京杭大运河,仍然发挥重要作用。

编辑:戴萌萌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千问千寻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千年大运河 悠悠洛城事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