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社总编辑周树春:让“大流量”和“正能量”在国际传播中相互激荡

来源:中国日报网 | 2021年11月26日 08:51:29
中国日报网 | 2021年11月26日 08:51:29
原标题:中国日报社总编辑周树春:让“大流量”和“正能量”在国际传播中相互激荡
正在加载

  11月25日上午,以“发展与秩序·让大流量澎湃正能量”为主题的2021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开幕式暨主论坛在广东广州举行。中国日报社总编辑周树春发表题为《让“大流量”和“正能量”在国际传播中相互激荡》的演讲。

  摘要如下:

  即将过去的2021年对国际传播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党的百年华诞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5·31”重要讲话。学习贯彻党的对外传播这一纲领性文献,我们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和战略高度,更好适应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环境的深刻变化,以大力推进传播创新不断提高传播效能,让“大流量”和“正能量”在国际传播中相互激荡。

  一是把“最大压力”转化为“最大注意力”。当前,世界百年大变局和民族复兴关键期相交织,面对全球发展“东升西降”,美西方对我实施全方位极限打压,我国发展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国际舆论交锋斗争愈发尖锐激烈。这既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反映了世界对中国关注度进一步大幅升高。在网络传播时代,“注意力”是稀缺资源、核心资源、基础性资源。我们要在化压力为动力中赢得战略主动,在“注意力”的争夺和较量中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中国日报深度调查纪录片《起底》系列,持续围绕涉华热点,对西方舆论进行“话语解构”,产生了强烈反响。

  二是从坚持“内容为王”到关注“流量为王”。“内容为王”是媒体永恒的安身立命之本,“流量为王”是新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生存发展之要。没有“内容”,传播价值无从谈起;没有“流量”,就无法实现传播价值。我们要进一步处理好“内容”和“流量”的辩证关系,把“流量”作为检验传播实效的重要标尺,避免“低流量”传播,让中国“好故事”不断产生传播“大流量”,让“流量之河”高悬“正能量瀑布”。

  三是以“共情效应”刺破“认知茧房”。历史形成的“西强东弱”“西强我弱”格局,构筑了国际舆论的“信息壁垒”,海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受众关于中国的认知,被束缚在“有色眼镜”和“灰黑滤镜”编织的“信息茧房”之中。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内在动能日益迫切。关于中国的正确认知,必将“破茧而出”。我们要以“融通中外”为基本要求,让国际传播产生更多的共振共鸣共识。中国日报“新时代斯诺工作室”的系列视频《求索》,由美国共产党员出镜,以“好理解、易接受”的话语方式解码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引发海外广泛关注。

  四是在“碎片化”传播中构建“整体形象”。国家形象建构是一个长时期和多维度的时空演进过程,既要通过宏大叙事不断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又要注重“碎片化”叙事,在日积月累的点点滴滴中持续“拼图”,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从“一路象北”的全球围观,到奥运领奖台上中国健儿的肢体语言,都是国家形象的直观展示和微观表达。我们要通过一个动态变幻的“碎片万花筒”,不断向世界展现“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

  五是用正确的“算法逻辑”优化“传播规律”。在新一轮信息技术应用中,“算法”的双刃剑特征备受关注。我们要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新发展为我所用,推动国际传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掌握“高像素”“受众画像”基础上,实施“高传播性”内容的“高颜值”“高精度”定向传播,提升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目标化传播实效。

  六是让“最大变量”成为“最大增量”。互联网不仅重写经济发展规律,也给传媒格局带来深刻变化。近年来,我国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发展指标明显快于发达国家。我们要继续抓住用好全球传媒竞争重新起跑的新机遇,抢占网络传播新空间,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做强国际传播的“最大增量”。

编辑:郭倩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中国日报社总编辑周树春:让“大流量”和“正能量”在国际传播中相互激荡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