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家。不满七岁时他成了一名孤儿,饱受旧社会的苦难。
新中国成立,九岁的雷锋迎来了新的生活。人民政府给他分了地,送他上学,雷锋在1956年顺利毕业。
1958年,雷锋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来到鞍山钢铁厂,成为一名钢铁工人。两年后,雷锋在沈阳军区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1960年,辽阳发生水灾,每个月津贴只有六元钱的雷锋,捐出了一百元的积蓄。
雷锋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事迹被媒体报道,让雷锋家喻户晓,成为好人好事的代名词。
雷锋在日记里写道:“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1962年8月15日,雷锋在指挥连队车辆倒车的时候,被车辆撞倒的晾衣杆击中太阳穴,抢救无效牺牲,生命停留在22岁。面带笑容的雷锋成为人们心目中永远的记忆。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人民日报》发表,从此,3月5日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年的学雷锋活动日。一个国家为一位普通的战士设立专门学习日,是史无前例的。
一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普通共产党员,赢得了亿万人民崇高和长久的敬意,激励了几代人的成长。“向雷锋学习”这个群众性的活动,在几十年历史进程中延续不断,引领了社会风尚。
雷锋已经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了,但雷锋精神是永恒的。
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一大批艺术家用翰墨丹青向雷锋致敬。1963年,版画家吴强年创作了版画《雷锋》。
木刻版画是一种刀刻艺术,它具有锋利刚劲的特点,更突出雷锋战士形象的挺拔与刚毅。
这是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一张照片:手握钢枪的雷锋,浓眉大眼,炯炯有神。吴强年就是以这张照片为原型进行创作的。
作品虽然是一幅刀刻版画,但在人物细节的处理上,吴强年的刀法依然不失细腻。无论是雷锋的帽檐边还是他脸部的线条,都尽显圆润、柔软。
作品用帽子大面积的黑来反衬脸部的白,这种对比惟妙惟肖地表现出雷锋个人形象的朴实与可爱。
在版画中,吴强年对枪体本身进行了艺术处理,通过直线造型给人一种刚强感和穿透感。
画家对枪身的直线条和枪体上五个长方形的刻画,更加突显了雷锋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美术评论家徐里
另外,吴强年还以群山作为画作背景,左侧的山峰顶天立地,右侧的山峰一前一后、一高一低,宛如铜墙铁壁。
这样的呈现方式加强了纪念碑式的庄重感,体现出雷锋精神如同民族的脊梁,屹立千秋。
1963年5月,时年25岁的吴强年怀着对雷锋无比崇敬的心情,拿起刻刀开始雕刻《雷锋》版画。
到底用什么方式来定格雷锋的形象呢?作为版画家,吴强年选择了单纯有力、黑白对比强烈的木刻版画。他精心雕琢刻板的细节,他要刻下永远青春飞扬的笑容,留下永远明朗、单纯、朴实的雷锋。
如今,吴强年依然珍藏着58年前那块木刻原版,刀锋所过,定格了青春雷锋,更让战士雷锋的形象铭刻在亿万国人的心上。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几十年来,“学习雷锋”在神州大地蔚然成风,雷锋精神薪火相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格已深深融入人们的内心。
当代中国人都是雷锋精神的传承者。面对危急时刻,千万个平凡人休戚与共、血脉相连,或向险而行,或默默坚守,和衷共济,风雨同舟,以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雷锋,早已化身千万;雷锋,就在我们身边。这是几代中国人共同参与、跨越半个多世纪写就的精神史诗。
为何说雷锋精神是永恒的?版画《雷锋》创作过程中还有哪些故事?
让我们跟随中共党史专家卢勇、美术评论家徐里一起,了解《雷锋》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