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青少年模式”不能形同虚设

来源:北京青年报 | 2020年12月29日 09:40
北京青年报 | 2020年12月29日 09:40
原标题:平台“青少年模式”不能形同虚设
正在加载

  中央电视台近日曝光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乱象。为验证平台“青少年模式”的效用,央视记者打开一款应用较广的短视频APP,选择进入青少年模式,很快便刷到了明显不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内容,画面充满了色情意味,“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该APP下载量达3.8亿次,位居下载排行榜第三名。另外,部分网络平台的青少年模式还存在着技术漏洞和安全风险。

  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获取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然而网络内容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容易对心智尚未健全且自控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造成侵害。高频发生的未成年人沉迷直播、巨额打赏事件,更是一场对直播平台机构直击灵魂的拷问。

  截至2020年10月,已有53家网络视频和直播平台上线了“青少年模式”,帮助家长控制孩子上网的时间和时长,禁止孩子使用平台的打赏、充值、提现、直播、发布观点等功能。“青少年模式”本应像防火墙一样,在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浏览内容等方面对未成年人上网行为进行规范,加强对未成年网络用户的保护,但由于“青少年模式”没有强制推行,一些平台容易只在形式上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对内容把关不严,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实际运营中,“青少年模式”也普遍存在用户身份难确认,可通过反复输入密码等方式延长使用时间等漏洞。部分平台推送的实时信息与“青少年模式”不匹配,存在隐私保护不健全,用户数据“裸奔”等问题。这些都暴露出平台企业缺乏辨别未成年人身份的有力措施,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形同虚设。

  强化和完善“青少年模式”的功能,需要平台企业积极作为,在时间、精力、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有专家建议企业通过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特征、数字识别技术,解决青少年模式登录验证的问题。不过,就目前而言,法律上尚未要求直播平台以人脸识别等形式作为严格甄别手段。而且,一旦技术性门槛提高,平台一则损失用户,二则增加成本,这可能是很多直播平台不愿在这方面投入和探索的原因。

  在巨大的流量面前,打赏成为平台营收的重要支柱之一,一些平台企业在利益驱动下,担心成本激增和用户流失,不愿意增加严格甄别手段,缺乏依法控制青少年打赏行为的积极性。为此,市场监管部门应主动履职,推动相关法规文件尽早出台,增加监管和限制的可能,明确此类事件的主体责任分配,充分保障各方权利。

  依法堵塞“青少年模式”漏洞,关乎未成年人的保护,也关系到千万家庭的稳定和幸福。对于家长的诉求,平台不应置若罔闻、任由漏洞扩大化,而是要以科技向善为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探索应对方案,加快推进“注册实名认证+支付前人脸识别”双认证系统,协助家长引导、控制未成年人直播软件使用和打赏行为。家长作为第一监护人,对于孩子教育责无旁贷,平时应对孩子投入更多关注,从小培养他们正确的消费观,提高其网络防范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和家庭环境。

  要让青少年成为互联网服务的主人,而不是互联网服务的奴隶,必须教会他们正确使用互联网工具和服务,避免成为平台实施数据绑架、社交绑架的对象。

  漫画/陈彬

编辑:汪佳莹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平台“青少年模式”不能形同虚设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