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2020】“废都”重生 贵州万山朱砂古镇探索“旅游+”扶贫模式

来源:央视网 | 2020年11月28日 13:29
央视网 | 2020年11月28日 13:29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初冬,铜仁市万山区朱砂古镇“那个年代一条街”上,店铺林立,绵绵细雨中更显历史古韵。

  万山区朱砂古镇“那个年代一条街”(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随着冬季的到来,贵州各地的旅游景区相继进入淡季,承包朱砂古镇观光车经营业务的胡玉刚,也得以迎来片刻的休息,“之前旺季游客最多的时候,观光车都周转不过来。”谈及朱砂古镇从前几年鲜有人知的小众景点,到如今在社交平台上颇受网友欢迎的“网红打卡地”,胡玉刚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2016年回到万山的胡玉刚,已有15年未过得这般安心。他曾是万山特区邮政局职工,生在万山、长在万山,2002年带着家中妻儿老小“下海”,奔赴广州中山。关于“中国汞都”曾经的繁华和落幕,他都亲历其中。

  万山区朱砂古镇(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上世纪50年代,“贵州汞矿”成立,成为全国最大的汞矿开采、冶炼企业。1966年,为做好汞矿开采服务,新中国第一个县级行政特区——万山特区正式成立。在这之后的50年,万山凭借着自身独特的优势资源东风飞速疾驰。

  危机在2001年出现。“贵州汞矿”因资源枯竭,被宣布政策性关闭,万山的“经济独轮车”轰然倒下。“不得不走,汞矿日渐衰落,多次转型都没有找到出路。特区政府四处举债,连基本工资也难保障,全家人的吃穿用度依靠我一个人微薄的工资。”回忆起20年前的那个寒冬,胡玉刚仍然记忆犹新。

  “肯定是(对万山)有感情的,但是生活压力太大了,一个月才几百块钱,上有父母、下有儿女,当时的收入怎么养得起家?”逃离万山,成为“胡玉刚们”不得已的选择。

  胡玉刚接受记者采访(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当胡玉刚带着全家老小在异乡辛苦谋生时,一场发生于家乡的巨变也在悄然之间拉开序幕。2009年,万山被列入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予以重点扶持,万山的万物由此开始复苏。

  2011年,铜仁撤地建市,把原万山特区及原铜仁市的谢桥等4个乡镇合并为万山区,成为铜仁市两城区之一。同年,万山确定“产业原地转型、城市异地转型”的发展战略,转型发展之路由此开启。

  最大的转机出现在2015年。当年7月,万山区引进江西上饶吉阳集团,投资20亿元,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将原废弃的汞矿遗址进行整体连片开发,打造成中国第一个以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的矿山休闲怀旧小镇——朱砂古镇。以工业文化为“根”,丹砂文化为“魂”,民族文化为“宝”,打造了一批独具时代特色的景点。

  2015年至2017年,万山区经济增速连续3年高于全国、高于全省、高于武陵山区平均水平,县域经济从“非经济强县”跨入了“城区方阵”,实现历史性突破。

  2015年底,胡玉刚春节回家,阔别家乡已久的他,试图将眼前生机勃勃的红火景象与记忆中那曾经萧条的城镇联系起来,“当时心想是时候回来了,父母在外地生活一直都不习惯,可以说是‘叶落归根’吧,他们年纪大了,总惦记着回家。”

  次年初,胡玉刚带着妻儿老小搬回万山,成为朱砂古镇旅游观光车经营人员。据胡玉刚介绍,目前自己承包了景区全部24辆观光车,分为3种不同的车型,年均收入20万左右——这个数字是他离开万山前收入的近20倍。

  胡玉刚向大家演示如何通过景区监控实现观光车的调度(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胡玉刚和他承包的观光车(受访者供图)

  万山创新推行“旅游+”扶贫模式,拿出90%的就业岗位给当地矿区居民及贫困户就业,优先保证有劳动力贫困户就业;拿出景区内观光车经营权,引导贫困户参与组建运营公司,将大门口、玻璃栈道出口等处摊位,免费提供给当地群众和贫困户从事旅游商品销售、餐饮等。

  据了解,朱砂古镇目前已与750名贫困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将3000万元脱贫攻坚帮扶资金入股古镇,每年至少提取8%的收益用于贫困户分红和本金还息,年人均增收1600元以上。

  朱砂古镇景区观光车车库(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谈到未来的发展规划,胡玉刚表示希望能围绕朱砂古镇开拓一些创新项目,“解决更多本地矿工子弟的就业难题。”

编辑:戴萌萌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决胜2020】“废都”重生 贵州万山朱砂古镇探索“旅游+”扶贫模式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