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平:挪穷窝 创新业 生态“绿色”点亮发展“金色”

来源:央视网 | 2020年10月30日 11:23
央视网 | 2020年10月30日 11:23
原标题:
正在加载

过去曾满布网围的东平湖早已是一片碧波荡漾

过去曾满布网围的东平湖早已是一片碧波荡漾

  央视网消息 (记者 李文亮) 走进山东省东平县银山镇耿山口社区,排排高楼整齐林立,条条水泥路纵横交错,处处散发着现代生活气息,很难让人想到的是,几年前,耿山口村783户、2331名村民,还居住在祖祖辈辈生活了600多年的黄河滩,过着相对贫困的生活。

  “政府给我们盖了新社区,从黄河滩搬进了新楼房,我们住得真舒坦。”耿山口村民苗立荣说。作为山东省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的县份,也是全国移民避险解困、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县,近年来,东平县委、县政府坚定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发展”,加大东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全域植树增绿、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各个领域,开启了乡村振兴新起点。

  搬出“水窝子” 滩区群众住进好房子

  “三年攒钱、三年筑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过去,许多滩区群众常年受水患困扰,生活困难。

  从2015年开始,东平县抓住“全国移民避险解困试点”“黄河滩区脱贫迁建试点”以及《山东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政策机遇,先后实施了移民避险解困、黄河滩区脱贫迁建、易地扶贫搬迁“三大工程”,探索出一条“搬迁扶贫”惠及百姓的经验之路。

  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围绕“让滩区群众住进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目标,打好社区建设、产业发展“组合拳”,统筹推进搬迁社区、产业园区“两区共建”,先后外迁安置29个村,2.5万人。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对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精准识别,全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的9个集中安置区均提前完成建设搬迁任务,建成安置住房4983套,1.5万群众(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272人)全部搬迁入住。

  五年,通过“三大工程”新建29个社区,1138栋楼房,9.2万群众终于告别了低矮破旧的土房瓦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型社区。

  环境整治 守护青山绿水

  东平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是黄河下游唯一的蓄滞洪区,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枢纽。然而受历史原因和利益驱使,一度饱受滥捕滥捞、乱圈乱占、乱采乱挖等困扰,生态环境和景观遭到严重破坏。

  东平县委、县政府把东平湖综合整治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摆上突出位置,开展了清网净湖、餐船取缔、环湖生态隔离带建设、砂场清理、拆违清障、菹草清理、船只整治、沿湖村居环境整治、沿湖路域环境整治等九大攻坚行动,12.6万亩“剪不断、理还乱”的网箱网围清理了,1530只锈迹斑斑的“三无”船只挪走了,沿湖违建餐馆拆除了……短短两年时间,水清了,鱼肥了,湖区环境更美了。

  同时,东平县启动生态林业发展三年攻坚行动,坚持宜林则林、科学绿化,统筹推动沿湖生态带、“三边”绿色长廊、荒山造林绿化及农田林网建设,全面织密筑牢生态屏障。目前已完成沿湖生态防护林工程老湖镇段80%以上的工程、5000多亩“三边”绿化美化工程、1.5万亩荒山绿化工程。

  围绕东平湖大生态带建设,东平县投资32.29亿元,先后规划实施了18个大项目、61个子项目,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守护好青山绿水。

  两区共建 开启“家门口”幸福生活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致富。在“三大工程”实施之初,东平县“两区共建”就被提上了日程,在每个搬迁社区附近,按照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的原则,配套建设1个特色产业园。

  “保护生态的同时,也要为群众找出一条增收致富的道路。”东平县生态林业发展中心党组成员、苗圃主任马忠新说。东平县采取“政府+公司”“政府+村集体+农户”等模式,吸引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个体大户等民营资本、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林业发展。

  其中,接山镇发挥苗木大镇优势,集中流转土地1500余亩,与12户育苗大户签订绿化合同;大羊镇面向社会招标经营公司,完成绿化1400亩;戴庙镇采取政府出资种植、“村集体+农户”后续管护的方式,将植树产生的经济效益全部用来壮大村集体和农民收入。水利移民扶贫产业园、湖韵苑服装加工园区、耿山口银河鞋业、新时代佳苑雪龙制衣、尹山庄制帽车间……大大小小30多个项目,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1人就业,年均增收过万元。

  从库区“下地”到就业“上班”,不仅折射出黄河滩区农民家庭的巨变,也让搬迁群众开始享受到“家门口”就业的幸福生活。

编辑:贾凡 责任编辑:罗川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山东东平:挪穷窝 创新业 生态“绿色”点亮发展“金色”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