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4月20日,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见证了中国航天发展的一大步,长七火箭搭载天舟一号成功发射。4月28日,圆满完成天舟一号飞行任务的试验团队回到北京,白明生是天舟一号的总设计师,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周,他和他的团队见证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对接,进行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的全过程。这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的国家,为今后空间站建设打下坚实基础,那么,他们是如何攻克推进剂在轨补加难题的呢?
动画模拟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
如果说载人飞船是天地往返的载人工具,那么货运飞船就是天地间运货的工具。除了为航天员的长期驻留和空间科学实验进行货物补给外,一座大型空间站的运行也要靠货运飞船为其补加推进剂。在设计之初,试验队首先要确定的,就是采用哪种方式来加注推进剂。
天舟一号总设计师 :白明生
记者:当时有多少个方案,可以供选择?
白明生:比如说断接器的加注方式,是电动的还是气动的。
记者:这两个有什么区别?
白明生: 电动的话,要耗电,气动的话,还要背气瓶,气动的可能更复杂一些,气动的话人家是有先例的,电动的没有先例。
记者:最后咱们选择的是哪个?
白明生:最后选择的是电动的。
记者:为什么就要选择一个没有先例的?
白明生:这当时也是做比较了以后,包括电机这些选择,也是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咱们其他的型号用过类似的电机,经过实用性改进以后,可以满足它的需要,因为电动的话,控制起来相对要容易一点儿。
记者:确定下来这是一个总的方向,接下来就像您说的,可能这个越往后就越难?
白明生:设计的时候,电机功率的选择,功率太大了以后也不行,功率太小了,驱动不了,也不行。所以功率的选择,这个参数的选择,都是认真设计的。
白明生:包括这个船,我做成一个多大尺寸的,我装多少货物,也得考虑我空间站的需求。
记者:既然是运货的,就越大越好,越多越好,是不是这样?
白明生:不是这样的,因为船要发射上去,它靠火箭,火箭的话,你不能为了我的货船,专门研制特别的火箭,你的工作量就大了。
白明生,今年51岁,1988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大学毕业后,白明生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1992年,载人航天总体室成立后,白明生成为首批核心成员。在载人航天领域,从方案设计、初样研制到神舟一号至神舟五号飞船的研制和发射,他都参与其中。2003年“神五”发射完成后,他被安排到返回式卫星项目任务担任副总师。2007年,白明生再次回到飞船队伍,作为副总设计师带领研制队伍投入到“神七”任务中。2011年,他开始带领一支年轻的队伍,研制天舟一号,这一年他也只有45岁。
记者:这跟以前的队伍,年龄组成有不一样的地方吗?
白明生:载人船早期的话,咱们那时候还有一些前辈,老专家。
记者:有搭配着?
白明生:有搭配着,现在像我们这个岁数的不是太多,年轻人很多,6年前20多岁,干到现在平均35岁,6年面前没有那个。
记者:但您这个恰恰又是一个新队伍,这是不是也得更上心的地方?
白明生:没错,我们也从载人船,天宫的队伍里补充过来几个,但是好多也是没有太多经验的,只能早期培养慢慢锻炼。
记者:但是恰恰您带的这支队伍,不得不去面对这种新岗位,新人,您怎么办?
白明生:那就是多付出,没别的招。
发射前的天舟一号
六年中,日复一日的殚精竭虑,天舟一号从无到有,渐渐成型。作为首个货运飞船,有人称它为太空中的快递小哥,但其实,它的块头一点都不小,小天舟一号采用两舱构型,由货物舱和推进舱组成,总长10.6米,舱体最大直径3.35米,物资上行能力小于7吨,起飞重量约13吨,是我国迄今所发射过最大、最重的航天器。
记者:这次天舟一号的载荷比,在世界都算是最高的之一,也就是说它能运得多自重还小,这个你们当时在设计的时候,是不是已经做到极限了?
白明生:对,整船的结构,实际上设计的时候,就是精细化设计,每一部分我们都是先仿真以后,再设计图纸,再生产,所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零件,都是把重量抠得特别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