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全国政协委员:高考专业选择要冷静客观看热门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6月22日 11:33 来源:
专题:2006体验高考

    人民政协报消息:2006年高考报考人数超过9500000人次,达到高考报考人数历史最高。对于大部分的考生和家长来说,如何正确合理地选择专业则成为选择理想的大学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虽然一个人最初选择的专业并不代表他未来的职业,但有针对的、理性地选择专业确实会为人一生的事业奠定基础。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请他们讲述如何慎重、理智地选择专业,如何规避热门专业带来的就业风险,解析高考热门专业的发展前景……

    选择篇:审时度势+兴趣爱好+理性看待自身

    杨海坤是苏州大学法学院院长,他参加高考时选择的是哲学专业,后来在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粉碎“四人帮”后,他感到在当时需要政治学、宪法学、行政法学及其他具体的法学理论,于是报考了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从事法学研究,渴望着能够为家乡大学的法学院做出贡献。他说:“选择志愿是门知识,需要预见未来,考虑对国家、对社会是否有用,是否适合自己的兴趣特点等等。一般来说,国家专业的设置都是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应该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毫无兴趣盲目选择专业可能会半途而废,学无所成。”

    杨海坤委员建议专业的选择需要审时度势,考虑国家需要。他认为首先要从国家需要的角度把握社会宏观走势,判断社会各行业需求。其次要了解行业特点,分析需求总量。有些行业伸缩性很大,向其他行业渗透也很厉害,因此很难“饱和”。例如法律专业,随着社会法治化的进程,不仅司法部门,其他各行业对专业法律人才的需求都在逐渐增加。相反,其他一些专业性比较强、分界明显的专业,就总会有饱和的时候。

    北京大学医药卫生分析中心的彭嘉柔委员高考时并没有选择医药学专业,更不是学医的,而是在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分析仪器专业学习,这个专业与药物学、生物学有些关联。2002年她到美国布鲁克ADI公司考察生物质谱仪后向学校提出申请“蛋白质组学”课题研究,经过论证、推广、支持后得到1000万元资助。进入“蛋白质组学”这个边缘学科领域,对她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工作压力相对较大,但她相信随着科技发展的需要,她能够为这样的研究发挥力量,她感到很欣尉。她诚挚地告诉青年人选择热门领域后还要有很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光有天分不行,还要能够深入进去才能做一点事情。”

    “兴趣是最大的学习动力”这一点也得到委员们的普遍认可。兴趣是人行为的强大动力,对一件事兴趣盎然,就会乐此不疲、创新不断,对于学习、择业,乃至事业发展是有极大好处的。谁找到了自己最感兴趣的职业,谁就等于踏上了通向成功的大道。妇联界委员尉中民从事中医工作40多年,当年参加高考时选择专业的想法比较单纯,她坦诚地说:“我对西医开刀手术比较害怕,考虑到中医也能为病人解除痛苦,我就选择了中医,而且当时选择中医的人相对西医来讲比较少。我选择专业的原则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

    周远楣委员是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高级顾问,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强调“选择专业时要考虑自己哪一方面有偏长,往自己所长方面靠近,可能会有很大的贡献。”是的,兴趣可以培养、激活,更要正确引导,培养考生做事有始有终、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的职业兴趣。其实大部分考生的“职业理想”是十分模糊、不确定的,容易幻想、从众、受暗示和见异思迁。因此,对考生的职业兴趣既不能顺其自然,也不要“逼子成龙”、操之过急,应从积极的意义上进行引导。家长喜欢的事业不一定考生喜欢,不一定要“子承父业”;家长的兴趣不一定是考生的兴趣,不要强迫考生,而应因势利导;家长的期望值一定要适度。

    当然,兴趣选择也不是绝对的,杨海坤委员说:“随着学习的深入,青年人有可能会改变兴趣的方向。青年的可塑性、变化性强,而且有些变化也完全正常。”他特别告诫青年人选择专业时要有个基本的判断方向,“有理想有激情可以,但不要忽视现实,好高骛远也不行。”

    委员们一致建议考生要根据自身情况做理性的判断。杨海坤说:“我在经济方面的知识欠缺,当时法治建设一片荒芜,之所以从事法学工作,主要考虑到它更适合我原有的知识框架。”因而,他建议考生要真正清楚自己的能力所在,将来自己究竟适合从事研究型工作还是应用型工作,自己究竟是动手能力强,还是思维分析能力强。了解自身实际情况后,要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个大致的规划。

    周远楣更加尖锐地指出:“学习电子信息类如果实在坐不下来,数学学得不好就别非得学,世界上的技术发展与更新比较快,如果思维方式不适合就不要做出这种选择。”她认为选择专业时考生的性格与抱负一定要和专业、职业相吻合,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少受痛苦。要考虑自己的性格是好动还是好静,能不能抗拒外界诱惑专门搞学问,是否很重视物质上的享受还是更看重精神上的愉悦,如果考生的性格是好动,就很难抗拒外界诱惑专门搞学问。杨海坤则认为,如果考生有毅力,也可以找出自己的差距,制定可以实现的学习计划并留出能够承受的学习周期。做好充分的准备,也未尝不能实现。

    风险篇:热门专业真的能够热下去吗?

    不知道从何时起,许多人开始对大学里各种各样的专业予以诸如冷门、热门之类的划分,而人们划分冷热的直接标准就是每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学校要上名牌,专业要挑热门”,这是当年考大学的坚定“信条”。就是因为这一信条,却让不少学子吃足了苦头。

    在学生和家长的心目中,之所以要选择热门专业就读,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当前全国各地大学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普遍存在的情况下,热门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问题会更好解决些。殊不知,热冷门专业常常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一些昔日的热门专业,在就业市场上却成了少人问津的“大冷门”。而不少报考时的冷门专业毕业生目前在就业市场上反而十分抢手。这种现象屡见不鲜。

    热门专业对学生带来的误导其实也很大。在目前高校招生的体制下,由于热门专业报考人数多,录取分数高,高分学生“扎堆”,必然使一些本来可能到大学深造的优秀生名落孙山,不利于高考的公平竞争;同时,热门专业也助长了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南辕北辙的不良倾向,容易导致专业人才培养的过剩。

    杨海坤认为,热是相对的,经常会发生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需之间有矛盾,会向热门靠拢,但这种靠拢既有理性的也有非理性的,这需要考生和家长把握好,不要盲目跟风,有些冷门专业经过若干年的变化也会变成热门。他说:“当然热也不要害怕,也要敢于竞争,对某学科了解,万千人跟我竞争,只要我学习能力强,基础扎实,也不应该退缩,要在竞争中学会取胜。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冷门专业,考生应该冷静和热情结合来审视这个问题。”

    周远楣也提及不一定热门专业就业形势就好、薪金就高,她说有些尖端技术专业,工作地方、工资水平都不理想,但对国家发展有利,这样的人才就业率就较高。同时,她提醒,边远地区也同样需要一些冷门专业的开发,对于考生而言也大有用武之地。

    选择专业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大事,既不可盲目追“热”,也不能轻易放“冷”。看一个专业的冷与热,不如审视考生自身对某一专业适合与否。如果对某一个专业,你有兴趣,且能胜任,那就应该选择它。因为再冷的专业,也照样会有佼佼者。委员们建议在选择专业时家长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学校也要科学设置专业,让热门专业真正起到良性引导作用。

全国高考评卷基本结束 24日左右公布成绩
再论我国高考造就世界最优秀学生
今天早知道:教育部高考咨询周再拉帷幕
高考作文为何缺乏真情?
中国高考向何处去?
专家谈高考改革的总体思路和近期措施
从高考的两个制度更新说起

责编:孙帅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