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焦点访谈]"泥脚书记"邓平寿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9日 20:00 来源:CCTV.com

     
    [内容速览]邓平寿的骨灰从重庆市梁平县城被送往他的家乡虎城镇上丰村,从十里八村赶来的几千名村民在细雨中手拿白花,自发地为他们尊敬和爱戴的好书记邓平寿送行。
进入[焦点访谈]>>
专题:公仆楷模邓平寿

    CCTV.com消息(焦点访谈6月18日播出):点击看视频〉〉〉

田坎书记邓平寿

邓平寿的女儿

邓平寿的笔记本

     点击进入论坛〉〉〉

    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党委书记邓平寿多年来把让父老乡亲过上富裕日子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使得种桑养蚕、种植柚子成为当地老百姓的致富门路。今年2月,被乡亲们亲切称为“泥脚书记”的邓平寿在检查完蚕桑种植情况后,突发急病,走完了年仅51年的生命历程。

老百姓对邓平寿的评价是:他的宗旨就是为老百姓办好实事。在担任虎城镇主要领导后,邓平寿认准养蚕业能使群众致富。只有初中文化的邓平寿勤于钻研,成了半个养蚕专家,每次下村,他都要带上装着蚕药和桑剪的布包,为村民的桑树修枝打药。现在,全镇养蚕业年产值已经接近500万元,占了梁平县的三分之一。

  种植柚子是邓平寿等乡镇干部为老百姓找出的又一条致富门路。这几年,他多次邀请专家给群众培训种植技术,经过几年的精心培育,虎城镇的虎蜜柚终于打出了品牌。

  在虎城镇,老百姓最称道的还是乡村道路的变化。2000年,在邓平寿带头捐款修起了全镇第一条村路后,虎城镇的干部群众每年都自发集资修建乡村路。此外,全镇还实现了自来水、电、有线电视、电话村村通,山村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多年来,邓平寿一直保持清政廉洁的作风。他的家至今仍在虎城镇上丰村,家里也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今年3月,中共重庆市委追授邓平寿“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邓平寿同志学习。

    详细内容:

    邓平寿:现在虎城镇的村公路硬化才达到95%,组公路硬化才达到70%,只有80%的村民吃上了自来水和安装了加密电视,我的目标就是要让这一切都变成100%。

 演播室主持人 张羽:这段录像资料是2005年拍摄的,画面上的这个人叫邓平寿,是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党委书记。今年1月14号上午还在村里检查蚕桑种植情况的邓平寿,回到镇里以后突发急性胰腺症,被紧急送往重庆抢救治疗。十几天后的2月1日凌晨,邓平寿走完了他生命最后的历程,年仅51岁。

  今年2月5号下午,邓平寿的骨灰从重庆市梁平县城被送往他的家乡虎城镇上丰村,从十里八村赶来的几千名村民在细雨中手拿白花,自发地为他们尊敬和爱戴的好书记邓平寿送行。几公里长的乡村路上,送葬队伍排成了长龙。

  村民:他的宗旨就是为老百姓办好实事。

  村民:对那些群众最关心的一个人。

  村民:他那个人容易接近,靠得拢,挨得住。

  村民:他很好,确实他不该走,走了丢下那些老百姓好想他呀。

  邓平寿,1955年出生于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上丰村,197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经担任过乡团委书记、乡长、镇长,从1998年起,邓平寿担任梁平县虎城镇党委书记。今天1月14号是个星期天,也是个阴雨天,这天早晨,邓平寿和往常一样和妻子、老母亲打了招呼后,就和镇干部寥铭等人一起下村检查蚕桑种植情况。

  寥铭(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党委组织委员):开始雨下得比较小,我们都走路下去的,下去走的时候,邓书记就是穿这双胶鞋,走到养蚕大户赵明全家了解栽桑情况,下去的时候,邓书记挑土,看他尺寸栽的距离吻不吻合。

  回忆起邓平寿当天在自己家里的情景,虎城镇千秋村的养蚕大户赵明全记忆犹新。

  赵明全 村民:他走的时候说,他拍我的肩膀,他说,老赵,你要有信心,要把这个大棚建好。

  现在赵明全的养蚕大棚已经建好了,2007年第一季春蚕也已经吐丝了,但是这一切邓平寿却再也看不到了。邓平寿担任虎城镇主要领导后,怎么样让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过上富裕日子,是他想得最多的事。他认准养蚕业能使群众致富,只有初中文化的邓平寿勤于钻研,自己也成了半个养蚕专家。在邓平寿的办公室里,有一个黄挎包,里面装着蚕药和一把桑剪,每次下村他都要带上这个黄挎包,随时随地为村民的桑树修枝打药,现在虎城镇的很多村民都是依靠种桑养蚕增加家庭收入,全镇养蚕业年产值接近500万元,占了梁平县的三分之一。

  邓平寿 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原党委书记:只要我们了解老百姓的疾苦,从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出发,老百姓就会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的。

  种植柚子是邓平寿等乡镇干部为虎城镇老百姓找出的又一条致富门路,这几年他多次邀请外地专家给群众培训柚子的种植技术,他还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了柚子树进行嫁接改良实验。经过几年的精心培育,虎城镇的柚子虎蜜柚终于打出了品牌,获得了国家级金奖。在虎城镇,老百姓最称道的还是邓平寿担任书记这几年乡村道路的变化,虎城镇是梁平县西北部最偏远的一个乡镇,距离县城60多公里,就在几年前,由于没有公里,道路泥泞,村民们只能穿草鞋、胶鞋,雨天常常是一脚的泥巴。

  邓平寿:我说我自己捐500元钱,另外一个农民再出100元钱,我说我们把那一条修起来。

  2000年,邓平寿带头捐款修起了全镇第一条乡村路,给全镇的干部群众做出了示范,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最后虎城镇的干部群众每年都自发集资修建乡村路。到了2005年,全镇17个村的48条公路都变成了水泥路,总里程108公里。如今村里的孩子们可以走在水泥路上上学了,不少家庭还买了微型农用车跑运输,5000多辆摩托车来来往往好不热闹。在虎城镇,乡亲们都爱把邓平寿叫做“泥脚书记”,在邓平寿的办公室里摆着三双鞋,因为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田间地头,最常穿的就是黄胶鞋和雨靴。常年辛苦劳作透支着了他的健康,2003年,邓平寿因病住院手术,拿掉了一根肋骨、一片肺叶,但是他出院后的几年,每次下村仍然坚持走路而不坐车子。

  赵洪越 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党委书记:按照他的说法,就是坐在车子里面与老百姓就隔开了一段距离,这种距离咱们镇乡级是不应该有的,所以说他坚决不坐车。

  虎城镇有4万多老百姓,绝大多数人都认识邓平寿,每逢赶集的日子,邓平寿那间不大的办公室都坐满乡亲们。他办公桌上的这个大茶杯沏满了当地特有的一种老荫茶,供乡亲们喝。时间长了,群众来得多了,办公室的一个人造革沙发已经磨破了皮。

  刘政辉 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副镇长:群众背包打伞的,带小孩子的,有些老头子、老婆婆,拄拐棍的,不大不小的事情都爱来找邓书记问一问。

  这几年在邓平寿的帮助下,曾经的困难户唐春艺一家也在村里办起了副食店。

  唐村艺 村民:我们家有今天也是靠邓书记的关心,靠他的帮助。

  在邓平寿办公室的墙上贴着一首《廉政铭》,上面写着“位不在高,勤政则名;官不在大,为民则灵”。早在2002年,组织上想调他到县交通局担任局长,他谢绝了。今年换届,组织上再次推荐他到县人大或县政协任副职,提升他为副县级干部,他还是谢绝了。

  邓平寿:我在虎城这个地方,对老百姓有感情,牢记了组织对我的培养,领导对我的信任,人民群众支持我的工作,所以我感觉到,我还有很多的事业没有完成,我愿意扎根虎城。

  邓平寿在镇长、镇党委书记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十几年了,他的家一直就在虎城镇上丰村,这是一个普通的民宅,在他家里找不出一件像样的家具,他家有妻子、女儿,一个88岁的老母亲,还有一个智力残疾的哥哥。平日里,邓平寿把部分工资捐给各村修路,捐给了贫困学生,他自己穿的衣服还没有超过100元的。他家现在还种着三口人的承包地,还养了几头猪贴补家用。邓平寿大部分时间住在镇里,一般只是在周五晚上才回家,每次回家他都要帮助妻子干活。

  唐有清 邓平寿的妻子:栽桑树,打桑树枝,喂蚕他都回来帮我。

  在乡亲们的眼里,邓平寿是个孝子,每次回家他都要给自己的老母亲洗脚。

  邓平寿:娘,我给您洗脚。

  邓平寿母亲:我儿子服侍我服侍得好啊,哪里找到这么好的儿子。

  邓巧娟 邓平寿的女儿:我爸爸还是离开了我们,因为他太累了,他需要好好休息。

  今年3月,中共重庆市委追授邓平寿“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邓平寿同志学习。

  张道华 重庆市梁平县委书记:第一点,要学习他怎样想事,也就是要有一个发展的思路;第二点,要学习他怎样做事,做事做到了实处,做到老百姓的心里;第三点,要学习他怎样做人,公道正派、清政廉洁、勤俭节约。

  演播室主持人 张羽:做什么事都要贴近群众的心、把准群众的脉,这是邓平寿生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可见群众是他思想的起点和落点,从参加工作以来几十年间,邓平寿用脚踏平了田间地头的沟沟坎坎,因此当地百姓称他为“泥脚书记”,“泥脚书记”走了,身后留下的是无数人用怀念搭起的一座丰碑。

更多精彩栏目推荐:

[焦点访谈]直辖十年看变化
[焦点访谈]紧急洪灾 紧急救援
[焦点访谈]广东九江大桥被撞坍塌
[焦点访谈]保护民族的DNA
[焦点访谈]河南高考替考案 16人被查处
[焦点访谈]失踪的基本农田

责编:严晋

  查看留言
 昵 称:
用户名: 密码: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1/1页
相关视频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