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金薯”生“金”记

来源:新华网  |  2020年06月07日 16:52
新华网 | 2020年06月07日 16:52
原标题:“寸金薯”生“金”记
正在加载

  新华社福州6月7日电 题:“寸金薯”生“金”记

  新华社记者

  大雨初霁,云雾缭绕。闽南大山深处德化县英山村,一排排竹藤蔓架齐溜溜地插满田地,嫩绿的淮山芽苗已破土而出,顺着支架向上攀爬。

  “这可是村民们脱贫致富的‘金棍棍’。”走在田间地头,英山村党支部副书记、珍贵淮山农民合作社负责人李福龙仔细端详淮山长势,打开了话匣子。

  10年前,英山村还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全村100多户贫困户、低保户,村民们住的都是低矮、破旧的土坯瓦房。

  “没有产业,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脱贫致富出路在哪里?”李福龙告诉记者,村干部们开会讨论了多次,最终达成共识:批量种植淮山最有潜力。

  “淮山食药两用,营养价值高,贴合消费趋势,并且管护难度低、种植基础好,正好能解决村里五六十岁人群的增收问题。”李福龙说。

  英山村种植淮山有数百年历史,种植的品种名为“寸金薯”,但主要用作补充口粮,并不曾给村民带来“寸金”。

  2010年,英山村党支部发动群众大量种植“寸金薯”时,应者寥寥,村民们谁都不相信吃了一辈子的淮山能做成什么产业。

  看到村民们有顾虑,5名村干部集资成立淮山种植合作社,先干了起来。李福龙说:“合作社收购村民种的淮山,有多少收多少,且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鼓励村民多种。”

  很快,村民种植积极性提高,但到了年底上市,销售却不如人意。“卖相不好,产量不高,销售渠道也有限,价格上不去,一年亏了30多万元。”李福龙告诉记者,合作社到市里参加展销会,很多市民不认识这种淮山,有的还说他们拿了两条树根来骗人。

  村干部们没有放弃,李福龙每月都往省城跑,找农科院和农林大学专家请教。2012年起,先后有7名科技特派员来到村里,推广无公害栽培、浅槽种植等技术,从选土、整地、种薯处理、田间管理等各个环节手把手指导村民,“寸金薯”的品相大大提升,亩产量翻了一倍,价格也逐年上涨,村民们的日子一年一个样。

  68岁的李仁都种了一辈子的地,过去家里穷,儿子上到初中就辍学了。六七年前,他开始跟着扩种淮山,田里的收入从过去一年的几千元增加到四五万元。2016年,住了大半辈子土坯房的李仁都也攒够钱“起大厝”,盖起了一栋三层半的小洋楼。

  看着儿子儿媳在外打工攒不下钱,第二年,李仁都又掏出6万多元给儿子买了辆面包车拉货。他想着,既然打工挣不了多少钱,还不如动员儿子回家专心种淮山。

  走进英山村,三四层高的新楼随处可见。李福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年产淮山4000多斤,卖给合作社8元1斤,收入3.2万,除去两三千元成本,村民种一亩淮山净收入3万元左右。一个五六十岁的村民,只要身体健康,种植两三亩淮山不成问题,一年就有七八万元收入,干几年就可以盖新房了。

  在李福龙看来,脱贫致富,除了找准产业,主要靠科学技术。2014年起,合作社先后投入四五百万元购置设备、建设厂房,发展淮山深加工。他们和科研院所合作研发,先后推出20多款产品,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如300克的淮山粉,市场价格卖到298元,供不应求。

  “寸金薯”越来越“金贵”,市场越来越宽广。最近,英山村的淮山取得出口许可,很快将销往智利、菲律宾等海外市场。

  如今英山村有800多家种植户,“寸金薯”淮山种植面积1500亩,辐射带动全县种植近万亩,累计带动100多户贫困户、低保户实现脱贫致富。(记者邹声文、郑良、邰晓安、邓倩倩)

编辑:陈思源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寸金薯”生“金”记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