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回归七十载,见证国宝守护传奇

来源:齐鲁晚报  |  2019年09月15日 10:54
齐鲁晚报 | 2019年09月15日 10:54
原标题:文物回归七十载,见证国宝守护传奇
正在加载

  9月17日,曾经流失日本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将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上完成归家后的首秀。在这次展览中,公众熟悉的《伯远帖》《中秋帖》、圆明园兽首等回归文物将悉数亮相。作为我国首次对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的全景式展览,观众或许不知道每件流失的文物背后,都有一个悲壮的故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九龙

  “民国旧藏”实为赃物

  跨国追索接文物回家

  今年3月初,日本东京中央拍卖公司在其官网发布声明称:“西周晚期曾伯克父青铜组器拍品涉及家族遗产纠纷,决定中止此拍品拍卖。”此套文物原定于3月12日现身东京的“长物·中国艺术品夜场”拍卖会。

  按照此前拍卖方的说法,这组青铜器为民国旧藏,乃当时陕西文物收藏大家柯莘农所有。然而,不少专家发现,这组青铜器锈色具有明显的“生坑”特征,应该是出土不久。况且,民国时期曾国青铜器发现极少,这样一批成组的带铭文青铜器竟然没有任何记载,非常不合常理。

  拍卖突然被叫停,显然另有隐情。得知这组文物要被拍卖的消息后,国家文物局启动了流失文物追索预案,组织专业力量,开展文物鉴定研究、考古资料比对、核查文物进出境记录,迅速锁定该组文物应源自湖北随州曾国墓葬,并掌握文物为近年遭盗掘、走私出境的重要依据。

  3月9日,国家文物局紧急照会日本驻华使馆,向其通报流失文物信息,明确指出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系非法出口且疑似被盗掘走私文物,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提请日方协助中方解决文物返还。

  此后,经多方施压,文物持有人同意将该组青铜器上缴国家并配合公安机关调查。在各方努力下,8月23日深夜,流失日本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终于回到祖国怀抱,24日凌晨安全入库。

  文物回京后,国家文物局开展了系统鉴定研究和科技检测。研究表明,这组青铜器为湖北随州地区春秋早期曾国高等级贵族墓葬出土文物,经过锈蚀产物分析与锈蚀层性状的观察,判断其为近年来被盗掘出土。

  整组青铜器鼎、簋、盨、壶、甗、霝器类同现,铸造精致、保存完整,8件器物均有铭文,多达330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信息,为目前考古发现所未见,对于研究春秋时期历史文化、曾国宗法世系以及青铜器断代与铸造工艺具有重要价值。

  湖北曾国在传世文献中没有记载,1966年京山苏家垄出土曾仲斿父九鼎铜器群,学术界才确认“随枣走廊”一带有曾国存在;1978年随州发现曾侯乙墓,多数学者认为曾国就是历史文献中的随国。近年来,鄂北地区多项重要考古发现,才终于串联起从西周早期到战国时期曾国墓葬制度的发展脉络。

  尽管如此,铸有“曾伯克父甘娄”之名的青铜器出土文物此前从未有发现,这批春秋早期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对研究曾国宗法世系、礼乐制度具有重要价值。通过X光照相技术可以看出,所有青铜器都为范铸成型,体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青铜器铸造工艺。故此,这组青铜器已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是我国近年来在国际文物市场成功制止非法交易、实施跨国追索的价值最高的一批回归文物,为国际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领域贡献了新的实践案例。

  传世名画流落民间

  周恩来力主回购故宫

  一同亮相“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的,还有赫赫有名的《伯远帖》《中秋帖》和《五牛图》。

  故宫养心殿西侧的西暖阁有一间小屋,屋子的正墙上有三个结结实实的大字“三希堂”,这是乾隆皇帝亲笔所书。在他收藏的历代书法中,有三件是令他喜欢得可以不思茶饭的宝贝。一是书圣王羲之写的《快雪时晴帖》;二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写的《中秋帖》;三是王羲之的侄子王珣写的《伯远帖》。

  1911年到1924年,《伯远帖》《中秋帖》曾藏在敬懿皇贵妃所居的寿康宫,溥仪出宫之时,敬懿皇贵妃携带这两幅宝帖出了宫,经由她娘家侄孙便宜卖给了一家古玩商。从此,两幅国宝流落民间,下落不明。

  辗转多年,《中秋帖》和《伯远帖》于1951年出现在香港的一家英国银行里。宝帖的持有者是郭葆昌的儿子郭昭俊,两年前,就是他把《中秋帖》和《伯远帖》带到了台湾。

  因为未能顺利卖出,急需用钱的郭昭俊把这两幅宝帖押给一个印度人,印度人又将古画抵押给香港汇丰银行。因郭昭俊做生意赔本,一年后抵押期满,无力赎回,准备出售,赎宝期限就在1951年底。眼看抵押期限快到了,可赎宝的钱还没有着落,郭昭俊焦虑不安却又无可奈何。

  远在2000公里之外的北京,一份关于抢救收购国宝三希宝帖的报告被十万火急地送进了中南海。时任广东省银行香港分行的经理徐伯郊和郭昭俊是世交,得知国宝垂危,他迅速告知其父——时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徐森玉,随后消息被上报给国家文物局。

  1950年11月5日,周恩来批示:“同意购回王献之《中秋帖》及王珣《伯远帖》。”经过鉴定,《中秋帖》和《伯远帖》是真迹无疑,两件稀世国宝以当时的天价重金回归祖国怀抱。

  《五牛图》的经历和这两幅名画类似,只不过更加悲惨。《五牛图》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入宋以后,它一直被珍藏在皇宫内苑之中。清兵入关后,《五牛图》一度下落不明,乾隆皇帝搜集天下至宝,《五牛图》入住清宫。

  100多年后,八国联军的铁蹄践踏北京城,《五牛图》被劫出国,漂泊海外长达半个世纪。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才被香港汇丰银行的吴蘅孙买到。后来,吴氏濒临破产,要把这件珍宝拍卖。香港的一位爱国人士将此消息写信告诉周恩来。文化部接到总理的批示后,立即组织专家赴港,鉴定《五牛图》确系真迹。经过多次交涉,最终以6万港币买下,并交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这些传世名画经过了数不清的颠沛流离,早已老态龙钟,平时难得一见。《伯远帖》《五牛图》上一次公开展出,还是在2015年的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特展”。按照文物保存的规矩,今年展后,这些国宝又将入库“冬眠”,至少三年不会再露脸。

  山西打击文物犯罪

  成果建起一座博物馆

  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厅,有一幅从山西洪洞县广胜寺揭下来的《药师经变》巨型元代壁画。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共1000万件左右。

  近年来,中国在保护和追回文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今年7月,山西青铜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全国首个省级青铜专题博物馆,更令人惊讶的是,博物馆的大量藏品,是由山西公安机关缴获并移交而来。

  义方彝和义尊,两件珍贵青铜器上有相同的铭文,均系国家一级文物,为西周早期青铜器,是山西青铜博物馆的明星文物。它们是山西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也是罕见的铸有“武王”铭文的青铜器,两件青铜器内壁上都刻有23字铭文,记录了周武王赐给“义”三十朋贝的故事。

  义尊、义方彝是盗墓分子在山西某地盗掘出来的,此后被文物贩子转手多个省市并最终流落境外。山西警方经境内境外缜密侦查,终于查清了文物流失的路线和最终目的地,查明了盗贩链条上的相关人员。在国家支持下,通过法律手段,终于先后将两件文物成功追缴回国。

  两件青铜器铭文显示,它们都是“义”在受到周武王赏赐后为父辈制作的重要礼器。“义”是“丙”族的后裔。“丙”族在商代是与王室有密切联系的一个大族。义方彝和义尊显示,进入西周之后,作为殷商遗民的“丙”族,因与周王室关系密切,还保留着较高的政治地位。

  与此类似,该馆里的晋公盘也是山西省公安厅历时多年从境外追回的被盗文物。晋公盘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公侯礼器,口径40厘米,总重7000余克,浅腹平底。该盘内有多个浮雕、圆雕动物,其中圆雕动物能在装置原处作360度转动,体现我国春秋时期青铜器制作的最高工艺水平。据研究,这是当年晋文公给女儿的嫁妆。

  此外,在晋公盘内壁,还发现珍贵铭文7处,共183字。这些铭文,清晰呈现了“春秋五霸”晋文公时期的晋国盛世气象,传递了极为珍贵的历史信息。

  类似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不久前,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中,拟人化的青铜埕和皿方罍器身,讲述了自己在海外漂泊的经历。被称为“罍王”的皿方罍,1919年出土于湖南桃源后,器身流落海外,器盖流落民间,如同在时间中走散的两兄弟。最终几经周折,才让皿方罍器身在2014年回归故乡,成为全物。

  文物是什么?它承载着时代记忆与灿烂文明,维系着中华传统文化血脉。守护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游子归故里,还需齐努力。

编辑:邢斯馨 责任编辑:王敬东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文物回归七十载,见证国宝守护传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