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招生抽签新政的现实意义

来源:央视网

发布时间:2019-07-11 作者:刘远举

核心提示:7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明确规定了:“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

1

7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明确规定了:“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

此前,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就提出,对于有空余学位的公办热点学校和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的民办学校,引导学校采取电脑随机派位方式招生。

从“引导”到“规定”,新的政策力度更大,更直接。

一般而论,好学校的优势,源于更好的生源与更好的老师。在这个两个因素中,生源是前提。通过抽签招生的方式,可以削弱好学校的生源筛选能力。

在当前重点校的制度下,社会压力被高效的传递到童年。在高考、中考、小升初、甚至幼儿园入学前,即制造了一个竞争的高峰,当然对家长而言,也是一个负担的高峰。幼升小,小升初,甚至幼儿园都已经成为家长和孩子的难关。

而且,这种压力未必是有效的。观察学生成绩,我们可以观察到一种“梯次掉队”的现象。很多学科,并不是说低年级学好了,高年级就一定能学好。

比如,在数学上,我们常常看到,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有一些学生数学成绩突然下降;到了初二、初三时,随着代数、几何的引入,又有一批跟不上;再到高中,随着抽象化程度加大,又有一批。所以,真正拉开学业差距的时候,并不在小学,而是伴随数学的更抽象化,物理、化学等学科的进入而拉开。

重点中学制度虽然源于计划思维,不过,其本质却是竞争性的、市场性的,即产品与服务的竞争与分层。

所以,某种程度上,用民办抽签的办法来削弱实质上的重点学校制度,本质是消弱教育系统的市场性、竞争性。

市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好的,但市场会有失灵之处。当我们着眼于那些效率之外的目标,如公平、快乐、轻松,这种“反市场”就是必须要做的。削弱重点学校,能延缓社会竞争压力向低龄段扩展,降低低年级的负担,给童年留一些空间,也能更好地促进公平,增加弱势群体的“突围”机会。

此次政策实施后,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警惕。

比如,需要防止学校内部出现重点班。虽然民办学校实行抽签,但是学校仍然可以在一校之内,区分孩子,来实行重点班制度。

除了生源的平均化,教师资源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有些人认为,这次新的政策,会使得学区房变得更加紧俏,因为学区房才能成为唯一具有确定性的入学资质。

不过,从3月份的“引导”到现在的新政策,都可以视为对2013年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的贯彻于执行。

十八大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所以,当教师资源更平均之后,好的公立学校也就消失了,学区房自然就没有意义了。学区房的价格,一直是教育平等的一个反向标志。

当重点中学实质上消失,教育资源分配更公平了,学生就无追求重点的必要,学生的负担也被釜底抽薪,从根子上解决,教育减负改革的目的也达到了。当然,减负改革目的在于,在小学初中阶段减轻负担,让孩子们拥有一个正常的童年。当然,到了初三、高中阶段,还是应该进行高强度的竞争。

此次《意见》提出“坚持面向全体,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名学生”。不难发现,这是一次教育平权。

从手段上看,只有做好教育平权,小学初中阶段的负担才能真正的减得下去。从价值观上,这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公平性,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首发于央视网《见识》栏目,可订阅公众号“央视网”查阅。

版权均属央视网所有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央视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央视网出品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