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之外的另一“钦差大臣”交卷 你给打多少分

来源:央视网

发布时间:2018-01-09 作者:松原

核心提示:一段时间以来,舆论场中有一种奇怪的论调,那就是环保督察被“一刀切”,治理措施过头,以至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活。

历时两年的中央首轮环保督察收官。

2015年7月,中央深改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环保督察方案(试行)》,提出建立环保督察工作机制,力图以高压手段彻底扭转多年来地方对于生态建设的消极态度。

这一方案通过不足半年,中央环保督察试点就在大气污染的重灾区河北拉开大幕。

2015年11月27日,雾霾中的河北省保定市国家高新区高大建筑群。(来源:视觉中国)

2015年11月,雾霾中的河北省保定市国家高新区高大建筑群。(来源:视觉中国)

接下来的两年,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分四批在31个省份实施进驻督察,覆盖了内地所有地区。

和之前的“环保风暴”不同,此次手持尚方宝剑的中央环保督察力度和范围都乃空前,被问责的政府官员超过18000名,平均每个省将近600名,被拘留者也高达1500余人。

与高度紧张的地方官员不同,面对中央环保督察组,老百姓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涨热情,第一轮环保督察共受理群众信访举报达到13.5万余件。

从反馈的问题观察,主要的环境问题有大气和水环境污染、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自然保护区违规审批、违规建设;水资源过度开发;工业污染和农村环境问题突出。

当然,数字只是表面,更深刻的意义则是对于地方环保理念的冲击。

长期以来,在传统GDP论英雄的思维惯性下,很多地方政府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落实并不到位,为了经济增长,有些党政领导干部不当干预环保的事件亦不鲜见。

沉疴旧习当需猛药根治。中央环保督察雷厉风行之势令不少地区始料不及,很多媒体在梳理督察反馈时都在讲“措辞严厉”、“不留情面”。

语言和文本的变化折射了治理思路和目标的转变,说白了,既然如此兴师动众,那就来真的,不能再是走过场,依旧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好。

甘肃省祁连山风光(来源:视觉中国)

甘肃省祁连山风光(来源:视觉中国)

这在中央对祁连山生态问题的处理上表现得非常明显,2017年7月,中央责成甘肃省委和省政府向党中央作出深刻检查,时任省委和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认真反思、汲取教训。同时,三名副省级领导被问责,八名厅级官员被处分。

这是前所未有的力度!

也正是如此,面对环保督察组的意见,各地再不敢怠慢,都第一时间给予了积极回应。

当然,也不乏争议和担忧。

一段时间以来,舆论场中有一种奇怪的论调,那就是环保督察被“一刀切”,治理措施过头,以至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活。

这似乎难以理解,我们喊了环保那么多年,怎么动起真格来反而引来了一些质疑?

但细思琢磨,还是屁股决定脑袋,因为环保风暴对有些人确实造成了影响。

譬如,有些小微企业的关停整顿引发的失业、餐饮油烟整治造成很多达不到要求的餐馆停业等不一而足。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当环保成为一项政治任务时,从上而下传导的压力必然是层层加码的,加之基层法治意识的单薄与执法中简单化习惯,很多时候矫枉过正也就不奇怪了。

但战术执行中的问题和瑕疵不能否定战略决策。

另外的一个担忧则是环保督察的“一阵风”,关于此,之前我们有太多的教训。

环保部在回应这一问题时说中央环保督察已建立了清单式调度,重点问题整改情况等都要上报。此外,点穴式专项督察、通报、函报、问责、约谈等措施,也有效推动地方强化整改的长效性。

但和反腐工作类似,环保治理终究不能完全寄望于“钦差大臣”。短期上看,中央环保督察就是要以中央权威将环保的规矩立起来,该罚款的罚款,该整改的整改,该关停的关停,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长远上,还是要依靠制度的设计(政府和干部绩效考核方面的调整)和法治的规范,最终依靠有效的机制和制度运行,令地方自觉自愿老老实实地将生态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版权均属央视网所有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央视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央视网出品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