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话语改造如此重要

来源:央视网

发布时间:2017-11-29 作者:松原

核心提示:糟糕的文风、话风不仅损害为文者、讲话者自身形象,也降低党的威信,导致干部脱离群众,群众疏远干部,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失去吸引力、感召力、亲和力。

1

写下这个题目缘起于最近发生在宁波江北的爆炸案。

在江北官方发布的第一则情况通报中,243字的通报有220字在讲各级领导如何重视、指示,真正涉及事故的关键信息少之又少。它也因此在社交媒体上遭遇不留情面的讽刺和批判。

事实上,这样充满官话和套话的官方信息并非个案。长期以来,类似公共信息的发布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经典文本”——某某领导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做出重要指示,要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灾群众情绪稳定。

大部分时候,公众因为司空见惯已经见怪不怪,江北此次被集中聚焦不过是当事者将这种“经典文本”演绎升级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令人不吐不快。

当然,公共事件后官方格式化通报只是中国政治话语体系中的冰山一角,如果延展开来,这种空洞枯燥的话语模式几乎存在于政治辐射的每一个场合。

网友们对此有着非常反讽式的总结: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

可以说,国人苦八股文章、八股讲话久矣。对于这种现象,毛泽东主席曾给予过严厉的批判,他在著名的《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经“以毒攻毒”,仿照八股笔法列举了官僚八股文章的“八大罪状”,包括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等不一而足。

为何上述八股能够长盛不衰,这背后原因复杂,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视角略做分析。

其一是习惯问题。随着党政机构层级科层化,规章、制度等各方面都在走向规范,这其中也包括语言,表述更加程式化和模板化。长此以往,渐趋成为一种说话的习惯甚至规矩。在某些场合、场景中,讲话者会条件反射般地用官场的“标准语言”进行讲述。所以,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官员,台上讲话乏味无聊,一到酒桌上立刻段子横飞。

其二能力问题。讲话的风格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日常工作的作风。工作中不接地气,业务上不熟悉详情,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讲话必然言之无物。

其三态度问题。有些领导干部只唯上不唯下,把“领导重视”挂在嘴边,将群众意见放在一边。还有些人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总觉得只要实际行动到位就行,至于群众是否理解,理解深与浅并不重要。

糟糕的文风、话风不仅损害为文者、讲话者自身形象,也降低党的威信,导致干部脱离群众,群众疏远干部,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失去吸引力、感召力、亲和力。

因此,我们将话语改造提升到“革命”的层面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当然,话语改造一方面需要官员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能够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反对“长、空、假”、倡导“短、实、新”,使党政机构与社会公众形成良性互动效应。

另一方面,各级党政机构都应该为官员话语改造提供充分的条件和空间,不要动辄得咎。说白了,党政部门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除了来源于日常各项为人民服务的政策和行动,也与官员们的人格魅力息息相关,应该鼓励他们树立鲜明的个人风格,适应和引领这个话题时代。

版权均属央视网所有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央视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央视网出品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