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疏导社会负面情绪

来源:央视网

发布时间:2017-11-27 作者:松原

核心提示:群众有气就要出,没必要过度紧张。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和纾解社会情绪,将之视为社情民意的重要信号。

1

现在的人似乎变得越来越容易愤怒,尤其是在网络空间。

它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性探讨越发不易,常常是一言不合就开撕,不骂个痛快彻底不解气,不打个天昏地暗不罢休,有个热词形容这种现象:戾气。

二是,以小放大,以偏概全,一个议题无限延伸,一起安全事故都能与“体制”、“价值观”这样的宏大议题勾连起来,最后往往都归结为“政府的责任”。对此也有个说法:“带节奏”。

为何公众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会如此浓烈,很多时候犹如火药桶一点就着,一燃就爆?

从大的时代背景而言,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多发交织是客观所在,时常出现一些社会情绪的波动在所难免。

对此,宜疏不宜堵。因为公众情绪的热点常常是社会的痛点、难点,尽管其中多有不满甚至偏激,但从另外一个方面分析,它也包含着关注和期望。很多时候只是认知的偏差和失衡,而不是洪水猛兽,不顾民众需求单纯采用强硬手段堵塞常常效果适得其反。

我们有必要更加理性地认识现实,在更宽广的视野中去分析问题寻找答案。譬如,关于社会矛盾,十九大报告中一个新内容就是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描述的变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因此,我们不能再用旧思维去想事情,靠老办法解决问题,而应该跟上新时代的步伐,这就对于社会公共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方面,整个社会尤其是公权力部门还有不少功课要做要补。譬如,对于社会突发事件的处置,是否能够更快更及时一些,让真相跑赢谣言,避免群众瞎猜疑,乱联想。又如,在信息公开时能否多一些干货实货,少一些“领导重视”、“亲自指示”等官话套话,多考虑受众尤其是当事人的感受。还有就是在一些地方,有关部门不出事时懒政不作为,出了事行动过激又乱作为,让老百姓情感上无法接受,进一步激化矛盾。

群众有气就要出,没必要过度紧张。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和纾解社会情绪,将之视为社情民意的重要信号。老百姓都是讲道理的,哪些问题需要顶层设计通盘考虑,哪些问题应该大刀阔斧加快改革,哪些问题需要循序渐进按部就班,跟群众讲清楚说明白,大家都能理解。对任何公共事件,及时公开回应社会关切,解疑释惑公布真相才是纾解社会情绪的现实之策。

也唯有如此,才能化怨气为共识,化情绪为力量,推动社会更加和谐包容。

版权均属央视网所有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央视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央视网出品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