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杨振宁

来源:央视网

发布时间:2017-02-22 作者:原野

核心提示:一方面,杨振宁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职业高度,年纪轻轻就拿下了诺贝尔奖,在物理学界享有非同一般的地位;另一方面,因为其特殊的人生经历,这位著名的科学家又长年遭受道德的诘难和周围异样的目光。

1

毫无疑问,杨振宁是一个充满争议性的科学家。

一方面,杨振宁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职业高度,年纪轻轻就拿下了诺贝尔奖,在物理学界享有非同一般的地位;另一方面,因为其特殊的人生经历,这位著名的科学家又长年遭受道德的诘难和周围异样的目光。

尤其围绕国籍和婚姻的两大问题,无数道德家们对这位科学界的巨擘进行了长年累月的批判和攻击,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调侃、讥讽、嘲笑他的八卦段子、无聊笑话和子虚乌有的传闻,成为很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只要有一个契机,这位老人和他年轻妻子的特写照片就会登上娱乐传媒的头条,享受着娱乐明星的待遇。最近一次则是杨振宁放弃外籍,转为中科院院士。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杨振宁科学家的身份和成就越来越被人有心或无意的忽略,反而被加上了娱乐的标签,成为社会消遣的另类网红。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尴尬和无奈的现实!

问题来了,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评价杨振宁?

从一个社会人的视角说,首要的标准当然是其个人的职业表现以及对于社会和人类的贡献。

杨振宁在物理学上造诣和成就有目共睹,他在物理学领域的成就超过了大多数科学家,他对于人类的贡献也超过了大多数人。我们不能因为他之前加入了美国国籍和娶了一个年轻的妻子就将之完全否定,这是不讲道理的。

 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一问题,我们还可以做一些更加生活化的对比,我们评价一个司机,第一是看驾驶技术,考察一个厨师,关键是看厨艺。如果仅仅因为这个司机是个美国人就不坐他的车,因为厨师娶了一个小他20岁的老婆就不吃他做的饭,那是不是很可笑的事情。

这和长期以来很多人对于杨振宁的评价模式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吗?没有!

那为什么这种违背常识的逻辑会大行其道呢?

根本一点在于,我们这个社会长期以来习惯于道德绑架,在我们的文化和思维里,否定一个人最锐利的武器就是找到道德上的瑕疵,然后死死抓住这一点,将其牢牢钉在耻辱柱上,令他永世不得翻身。

不止如此,很多时候,我们的道德标准还是双重的,对己,按照最低要求,对外,选择最高标准。

譬如,关于杨振宁入籍问题,道德家们惯常的手法是将杨振宁与邓稼先对比,歌颂邓稼先在国家危难之时毅然回国,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伟大的科研事业,而杨振宁却“贪图富贵”,加入外籍,因此,就是“不爱国”,甚至就是“汉奸”。

这样的故事和论调多年以来在国内盛行,我们有必要说明,对于邓稼先的行为,我们应该大力的弘扬,并给予其应得的荣誉和汇报,但杨振宁当时的选择亦无可指摘,他没有做对不起祖国和他人的事情,只不过做了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决定,再进一步说,他做了一个“常人”的决定。

从道德评判上说,邓稼先当然属于比较高的标准,可杨振宁也没有突破道德的底线,实无必要对之大加攻伐。

至于杨振宁回国后的婚姻则更不能成为评判其成就和德行的依据,人家的私生活,你情我愿,外人何必操心。即使作为公众人物,其生活会引起大家的好奇心,但杨振宁毕竟不是娱乐明星,他是科学家,还是把关注点更多放在其专业领域。再说,已经消费了人家这么多年,也够了!

版权均属央视网所有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央视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央视网出品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