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轮雾霾都是一次舆情大考

来源:央视网 作者:原野

发布时间:2017-01-04

核心提示:当务之急在于直面质疑,公开坦诚理性地回应雾霾热点,既要以理服人,又要懂得换位思考,多站在公众角度考虑问题解释问题。回避矛盾,不愿、不敢、不会与外界正面对话,只会让负面舆情滑向难以控制的深渊。

1

又一轮重度雾霾,又一波汹涌舆论,空气指数与舆情面临双重“爆表”。

舆论场中,真消息与假谣言混杂在一起,良性的建议与恶搞的段子交织在一块,煞有介事的“雾霾真相”和极富煽动性的帖子铺天盖地。关于雾霾,线上线下,每个人都在议论、调侃、讽刺甚至谩骂,成了当下中国一道特殊的社会图景。

可以说,几乎每一轮雾霾都会衍生出一场舆情的危机。

毫无疑问,这样的舆论场稀释了真知灼见,迷惑了公众视听,消解了权威公信,当然也就凝聚不了共识,无助于雾霾问题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解决。

为何会造成今天的舆论乱象?

客观上,治理雾霾与公众期待有落差,治霾的工作和成效达不到社会的要求;主观上,我们对于雾霾的研究储备不足,解释不力,舆情的回应跟不上节奏,踏不到点上。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雾霾议题讨论多年,治理措施亦多管齐下,但至今关于雾霾的成因仍然分歧颇大,尤其是民间与官方长期存在争议。突出的表现是,前者对后者“机动车是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之一”的说法越来越表现出质疑和反对的倾向。

如此核心问题尚无法形成共识,实践治理又如何能够实现合力?

我们知道,在当下的中国,雾霾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环境问题,它还关系到经济转型、社会治理等一系列课题。

一个直接而严重的结果是,雾霾舆情应对不力,对于政府公信力是极大的损伤,正所谓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环保等相关部门应该拿出更积极地态度、更及时而全面的解释、更有力的行动回应社会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关切和蓝天白云的期盼。

当务之急在于直面质疑,公开坦诚理性地回应雾霾热点,既要以理服人,又要懂得换位思考,多站在公众角度考虑问题解释问题。回避矛盾,不愿、不敢、不会与外界正面对话,只会让负面舆情滑向难以控制的深渊。

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训不少。近几年尤其是去年以来,在“科学调查”、“真实实验”的幌子下,关于雾霾的谣言满天飞,以假乱真,混淆视听,引发不小的舆论恐慌。譬如,汽车尾气比空气干净10倍、雾霾里存在硫酸铵才发布红色预警、北京空气质量在逐步恶化、北京因雾霾严重污染,空气中含抗生素耐药性细菌等不一而足。

当然根本上,对于雾霾舆情的应对,政府要在治霾实践中展现出更大的魄力和诚意,拿出更有针对性的举措和方案,譬如对燃煤、工业污染等主要污染源更根本性的治理,让公众看到实实在在的行动和希望。

总之,唯有不断缩小公众与政府在雾霾问题上的分歧,赢得更多的民意支持,才能逐步驱散舆论场中的“雾霾”,推动雾霾治理的各方力量形成一个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版权均属央视网所有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央视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央视网出品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