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治国理政新实践?安徽篇】青山绿水真能变成金山银山?——264万人发展乡村旅游脱贫致富背后的故事

中国新闻来源:新华社 2016年12月07日 18:03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摘要

  “打麻将的少了,学习氛围浓了”——乡村旅游造就一批脱贫创客

  广西凌云县村民韦仕升的家,位于风景秀丽的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这里湖光山色处处为美景,古代文人曾留下“浩坤湖水碧连天,倒影青峰花竹烟”等赞美。近年来,凌云县借着旅游扶贫的东风,倒逼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待字闺中人未识”的浩坤湖名气越来越大。“自从环湖路、凉亭建好,远道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韦仕升说。

  越来越多省份重视乡村旅游的扶贫效应。如安徽明确全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按不少于40%的比例推动扶贫重点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山东投入3000万元旅游发展资金和1亿元特色产业扶贫基金支持率先发展旅游的贫困村。

  绿水青山可以变成金山银山。村民们在“路通人来”后,看到了旅游发展的前景。除自办农家乐、加工旅游纪念品等外,选择资产入股、租金收益、公司带户等致富途径的也越来越多。村民们可以获得资本、务工和分红三种收益。

  以安徽黄尾镇为例,组织景区和农家乐经营户、种养户结对,景区食堂和农家乐按照优先采购、保底收购、优质优价原则,采购农特产品作为食材,并设立专柜向游客销售。

  贵州杉坪村则采取了“公司+农户”的扶贫方式,在苗圃花海生态农场,每天不少于200名村民在林下的花海间工作,村民每年不仅有打工收入、亩均600-800元的租金收入,土地入股还可参与分红。

  在灾后重建的雅安市宝兴县雪山村,依靠三级台阶地势,一栋栋川西民居错落有致,竹墙黄瓦和蓝天白云交相辉映。被称为“脱贫创客”的村民们,不仅把民宿打造得文艺范十足,而且从床垫到洗发水,都按照四星级以上宾馆标准打造。房间统一使用密码开关,在客人网上订房后便立即发送密码到他们手机上。

  宝兴县的旅游扶贫项目,由中国扶贫基金会牵头,邀请了海内外千余名学生及青年设计师参与设计。为便于统一管理,雪山村还在网上招募了“大掌柜”,负责村民培训及市场拓展等整体运营。

  “以前村民晚上的娱乐方式主要是打麻将,小孩子都没人管,更别提管理民宿了。”46岁的“大掌柜”韩雨纾笑着说,通过开设各种兴趣培训班,如插花、茶艺、待人接物礼仪……村民的精神状态逐渐改变,打麻将的少了,学习氛围浓厚了,邻里之间变和气了,民宿管理也更加规范了。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