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对话·数字经济⑥|于清明:推进药械流通领域数字化转型
面孔 央视网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10日 18:17

央视网消息(记者 朱春燕 潘聪 彭俊 田宏):2022年年初,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


如何理解数字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将会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让数字经济更好地为我们的美好生活服务?


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央视网特别策划《对话·数字经济》系列报道,与代表、委员对话,请他们从不同角度,谈谈对数字经济发展的解读和分析。



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高技术密集等特点。全国人大代表、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于清明表示,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行业数字化转型相对复杂、进程相对较慢,同时这也意味着发展空间巨大。


随着新冠疫苗接种的普及,国药集团成为家喻户晓的医药品牌。于清明表示,作为国药集团核心企业,国药控股通过自主研发的疫苗“全溯”系统,实现了疫苗供应链和质量追溯双闭环管理,全力保护“针尖上的安全”。


于清明表示,新冠疫情的发生给医药行业供应链安全和数字化转型带来深刻思考,国药控股着力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打造“线上+线下”立体零售服务体系,“互联网+慢病管理”新模式等,未来还将继续创新数字化体验的医药供应链服务,赋能医药行业和医疗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央视网记者:在数字化进程中,国药控股还会以哪些方式为老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于清明:医药行业事关民生福祉。目前,国药控股在全国各地拥有1万多家零售药房。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渠道、多场景购药,线上线下无缝切换的新需求,我们持续推动零售业务信息化、数字化转型,打造“线上+线下”立体零售服务体系,设立24小时自动售药站等新业态。


同时,联合医疗机构打造“互联网+慢病管理”新模式,加速布局慢病、特病专业化药房,为药品零售业中长期稳发展夯实了基础。


在医疗器械行业,2021年我们成功上线了医疗器械B2B电商平台“多采商城”,截至去年11月累计订单超过24亿元。


我们还与国家药监局信息中心合作,成功上线 UDI服务公益平台,帮助医疗机构解决医院编码与UDI对码的难题,协助医院导入国际通行的医疗器械“唯一身份证”UDI,已有超过280家医疗机构注册。


还采用自主研发FLI+SPD综合服务方案,助力广大医共体、医联体和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药品和耗材精益化管理,帮助医院管理提质增效。


我们自主研发的疫苗“全溯”系统,采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自动化技术,覆盖疫苗供应链、疫苗物流作业、全程冷链监控、全程追溯服务等疫苗业务场景,实现疫苗供应链和追溯双闭环,全力保护“针尖上的安全”,为居民疫情防控提供了国药控股方案。


央视网记者:您提到为医疗器械编码,建立其“唯一身份证”UDI,这对药械行业将会带来什么影响?


于清明:医疗器械的质量追溯体系,从生产、分销、配送到医院,再到使用在患者身上,是一个全闭环的管理链条。尤其是对于一些需要冷链运输的试剂,温度一旦超出一定范围,就可能变质、失效,所以要求我们对其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闭环式追溯,保证医疗器械的质量。UDI是医疗器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唯一身份标识,就像我们每个人的“身份证”。在医疗器械产品全生命周期采用全球统一、标准的UDI,会大大提高产品质量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央视网记者:医药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有哪些难点?


于清明: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高技术密集等特点。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行业数字化转型相对复杂、进程相对较慢,同时这也意味着发展空间巨大。


当前,医药供应链服务领域暴露出集中度不高、运营效率较低、企业间互联互通不足等问题。药品、医疗器械监管链条上存在追溯与监管缺乏统一调度与管控的问题。


随着两票制、集采等政策的推进,以及信息技术、大数据的发展,药品医疗器械整个供应链服务领域需要满足“安全、及时、准确、透明、协同、高效”等诸多新要求。医药流通网络需要向扁平化、多仓一体化、智能化发展。这也符合我国建立现代化物流体系的新要求。


未来,精准满足客户需求,持续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实时准确的市场追踪,透明完整的质量追溯,定制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并且能够提供极致的数字化体验的医药供应链服务,将极大赋能医药行业和医疗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对话·数字经济①|周鸿祎:网络安全升级为数字安全

对话·数字经济②|马一德:发展数字经济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对话·数字经济③|贺盛瑜:探索农村电商与物流协同发展模式

对话·数字经济④|潘鲁生:数字化为传统文化打开新时空

对话·数字经济⑤|董明珠:企业数字化转型关键在人才

对话·数字经济⑥|于清明:推进药械流通领域数字化转型

编辑:朱春燕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