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元耳机-200元耳机=一个信仰?

  前些天有同事问我:“200块钱的耳机跟2000块钱的耳机有多大差别?”当时我的大脑中立刻闪过了几个影响音质的因素:音乐播放器的性能、音乐是否无损……最后回答说:“大概差一个信仰吧。”

  公然谈论耳机贵贱好坏,笔者其实也是不想的,毕竟我自己买过的最贵耳机也就500块钱——其实是499块钱——而且是帮别人买的。虽说是帮别人买的,但我还是以“煲耳机”这个正当理由体验了半个月。

  煲耳机,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就是用新买的耳机播放一些音乐,使其内部机构(比如振膜)产生微妙变化,达到“天人音合一”的境界。煲耳机堪称“耳机玄学”中的幼儿启蒙教材,简单粗暴地说就是:新耳机没有二手耳机的音质好。这么说估计耳机发烧友要开骂了:“自己煲过的,怎么能叫二手呢?”

  关于煲耳机的标准,每个耳机发烧友的说法不尽相同,有说用无损音乐,有说用粉噪音、白噪音,更有集大成者扬言要先用无损音乐煲几个小时,然后休息几个小时再用粉噪音煲几个小时……整个过程堪比食神在精心煲一碗黯然销魂汤,我等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只有静静膜拜的份。

  针对这类“耳机玄学”,网上也不乏批判和嘲讽的声音。比如有个段子是这样说的:“有位耳机发烧友从上海搬家到广州,猛然发现耳机音质变好了!究其原因,原来南方电网是以大亚湾核电和两广水电为主,音响既有力度,又比较清澈。最近,这名耳机发烧友准备投资建设独立不并网的雅鲁藏布江水电站,高山雪原的天水,将使音响脱胎换骨。但调研报告遭到印度的反对。”

  讲完段子,咱们回到刚才的那个问题:“200块钱的耳机跟2000块钱的耳机有多大差别?”

  如果是20元耳机和200元耳机比较,我倒是能说出一二,不过也不敢保证在盲测时能准确分出差异。至于200元耳机和2000元耳机比较,那就更难分了。

  在数码行业的其他领域,比如手机、电脑,十倍的价差所带来的性能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即便是细微的差别,也可以通过跑分软件测试有个大致的了解。虽说现在跑分作弊也不是什么难事,“跑分”一词近乎贬义,但是对广大普通用户来说,第三方的跑分数据依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然而,耳机是个类外。

  这种看似单纯刺激人听觉神经的小机器,有着数不清的足以刺激多数人智商的“专业术语”,除了上文提到的“煲耳机”,还有低频、高频、中频、解析度、分离度、通透性、密度、结象、声场……笔者的高中物理学知识显然已经不够用了。市场上的耳机价格,从几元到上千元不等,在耳机发烧友看来,价格的差异是直接跟这些复杂的参数挂钩的。可惜我们不能像对手机电脑进行跑分测试那样给耳机来个跑分测试,一款耳机的好坏,唯一的标准就是自己耳朵的感受。

  笔者曾有幸在某水果体验店试戴过一款千元级发烧友耳机。当时店里人声鼎沸,完全听不出音质的优劣。但是笔者时常会在一些同样喧嚣的公共场合遇到佩戴这款耳机的青年,话说你们真的是在欣赏音乐吗?

  在濠梁之辩中,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耳机发烧友想必都是惠子的支持者,他们打着各种技术参数的旗号宣扬自己的“耳机之乐”,面对质疑,只要来一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就能让自己重回云淡天高的孤冷地位。同样,广大买不起或不愿意买千元级耳机的网友也可以戴着几十块钱的耳机冲着这些玄学大师们大喊一声:“子非我,安知我之乐?”

  回想十多年前,一款某某磁带随身听附带的耳机着实令我惊艳了一把,方知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声音叫“立体”。现如今,也许耳朵已经彻底习惯了立体声,后续用过的各种耳机再也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了,包括上文提到的那款499块钱的耳机,我的评价也只能是:不赖,还好。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无论是古典、民谣、流行,还是中古、死金,我真正在意的永远是音乐本身的旋律。

  再者说了,你会因为没有一副好(贵)耳机而错过一首喜欢的歌吗?